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8 15: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2:58
季羔为卫之士师,狱官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初卫灵公太子蒯聩得罪
出奔晋灵公卒立其子辄蒯聩自晋袭卫时子羔子路并位于卫也季羔逃之,走郭门,刖
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
季羔曰:“君子不隧.”隧从窦出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
季羔将去,谓刖者:“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
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
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
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孔子闻
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
羔乎.”
翻译如下::::
语出《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走郭门。
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曰:“我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注意:初,卫灵公太子蒯聩得罪,出奔晋。灵公卒,立其子辄。蒯聩自晋袭卫,时子羔、子路并位于卫也。这段文字是王肃的注,你混进去了。
我的博客里相关的论述,但没有准确的翻译。以后我有时间,慢慢翻译给你听
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汉语中,“使我、让我”的“使”、“让”,属于被动性的动词,相当于“致使”,大多形成主语-谓语-兼语式宾语这样的句子。
如:“他非去不可让(使)我为难。”即前面的事情或原因,以至出现后面的结果。
使和让在这种情况下,文言文可用“致”。而“使我”、“让我”已经是短语了,“我”在兼语式宾语中起着主语的作用。
文言文不能用一个字兼作述宾的动词和宾语部分的主要成分。如:“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其中的“致余”相当于“使我、让我(余)”。虽然可以省略“余(我)”,变成“汝胡不早问,致忘之。”
但这里并不表示“致”本身含有“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