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斩首要在午门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0 00:1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9:49
地方志专家提出观点 “午朝门”是个错误提法
在南京,提起明故宫的午门,不一定人人知道,但讲起午朝门,却几乎无人不知——明故宫午朝门公园是南京的一处知名景点。早在1985年,午朝门公园每天吸引了众多市民游览参观。
南京城墙专家杨国庆近日对记者指出,“午朝门”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提法,因为,“这座明代皇宫的正门根本不叫午朝门!”
“推出午门斩首”也不可信
提起午门,大家经常想到这样一句话:“推出午门斩首”。各种古代戏曲小说中,这种说法屡屡可见,其实,所谓“推出午门斩首”和历史事实不完全相符。
据历史记载,明清两代,处决有罪的大臣都是在街市。如《明史》载,明初朱元璋杀宰相胡惟庸、杀大将蓝玉,都称为“弃市”。所谓“弃市”,是“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就是说街市上杀人。当时普通人居住的街市在皇城之外,午门是宫城门,宫城之外还有皇城门,所以把有罪大臣“推出午门斩首”并不是普遍现象。清代也是如此,戊戌变法时处死“六君子”,是在北京菜市口,也非午门之外。
不过,“推出午门斩首”也不是空穴来风,明清两代也有少数*在午门外问罪,这就造成了“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这个说法对明清小说家影响很大,创作于明清两代的《说唐》、《封神演义》、《说岳全传》中就有不少,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小说内容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午门”!
杨国庆说:“现在电视上的历史剧很多,如果大家看到了电视里有‘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不要相信。如果描写明代以前历史的电视里有这个说法,那就更可笑了!”
明代,午门之外虽然不是杀人的主要场所,但也上演过不少“廷杖”的活剧。杨国庆说,讲得通俗点,廷杖就是皇帝命令御林军用棍子打罪臣的*。杨国庆介绍,朱元璋晚年,发明了用廷杖的方式来处罚犯罪的大臣,后来历朝皇帝也都沿用这一制度,在正德、嘉靖两朝,皇帝下令廷杖的次数非常多!
“如今南京‘午门’以外,已经成为公园的一部分,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前来锻炼身体,可是有谁想到,600多年前,这里是朱元璋打大臣*的地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9:50
清朝的时候法场是菜市口。。。。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9:51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民间传说中所谓“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的,此说显然不合史实。
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午门是传达皇帝圣旨及朝廷文告的地方,同时也是皇帝处罚大臣“廷杖”的地方。至于判决死罪斩首,则一般是在太平门外的刑部天牢或闹市区执行,所谓“推出午门外斩首”。午门也是明初举行大典的重地。明初大典盛仪多在天刚亮时举行,仪仗旗幡、驯象、仗马等从午门开始,一直排到承天门,盛况空前。
参考资料: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BuildingPage/1/B470.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9:51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民间传说中所谓“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的,此说显然不合史实。
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午门是传达皇帝圣旨及朝廷文告的地方,同时也是皇帝处罚大臣“廷杖”的地方。至于判决死罪斩首,则一般是在太平门外的刑部天牢或闹市区执行,所谓“推出午门外斩首”。午门也是明初举行大典的重地。明初大典盛仪多在天刚亮时举行,仪仗旗幡、驯象、仗马等从午门开始,一直排到承天门,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