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记陈天寺夜游原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9: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43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2的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里的译文,通假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月光从门口照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
继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
...短文两篇》里的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脱下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门外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耀下,院子中像积满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水生植物交错纵横,原来是翠竹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
初2的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里的译文,通假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想要入睡,月色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散步。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中庭。想到 一起 院里 想到没...
记承天寺夜游入选语文教材
以下是《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经典散文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情况:在人教版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它被收录在《短文两篇》这一单元的第二十七课,位于188页,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品味古人的闲适与诗意。苏教版的八年级上册也有收录,被编排在第17课,位于127页,同样成为学生们语文学习的重要篇章...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原文及注释
1、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2、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的是什么纸_百...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
记承天寺夜游揣摩文章最后一句说说这句话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_百度...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含蓄,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但也包含了惆怅悲凉的感觉,一种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流露出对整天追名逐利而错失良辰美景的人们...
初2的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里的译文,通假字...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不是)《狼》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念无与为乐者。(和)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八上语文文言文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 苏轼【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