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6 01:0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01:44
本文乐与悲之间的内在联系。 魏晋时期,玄学清淡盛行一时,士学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淡文人,但在*思想和人生理想上与一般淡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在这篇序中,王羲之明确地指出“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的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文章首写兰亭宴集之“乐”,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作者内心一种旷达的心境。可以说“乐”来源于对兰亭美景的陶醉,对兰亭集会的畅然。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而所谓兴尽“悲”来,刹那之间已为陈迹,表现了生命的脆弱,无法把握和释怀,“不知老之至”,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叹,当想到“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即人生长短将归于寂灭时,更是无比凄凉悲哀。说明了人们在认识世界上总会有令自己迷离的事情,谁都无法达到真正解脱。作者在表现人生的苦短,生命不拘的感叹中流露出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所以,生命何其宝贵,“死生亦大矣”故作者概叹“岂不痛哉”?这与老庄学说的主张“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兰亭集序在忧生叹世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在感伤的背后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执着和热爱,作者对老庄“亦死生”“齐彭殇”的否定,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给以后人之启迪、思考。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01:44
作者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