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口若悬河善于编故事他是第一炒作大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5 04: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03:37
当今互联网时代,炒作无处不在。其实古人也很重视炒作。唐代的杜甫是炒作大师。他一生写了几十首诗给李白,以显示他与名士的不寻常关系,但李白只给了他一首打油诗。
到了清末,士大夫都在提倡清谈,谈论时事、军事、外交,以示聪明,炒作盛行。但是,这些战术在一个人眼里只是小儿科。他就是左。要评“清代第一炒作大师”,非左莫属。
任何时候,一个人要出名,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有“故事”,左贡就是这样的人。
作为早期的学生,左“口无遮拦,每成就一技,先自惊”。他每写完一篇文章,首先要自我欣赏:怎么能写得这么好?真的是我写的吗?
左,成年人,擅长“编故事”。第一个故事,道光十年,江苏省的*使节何长龄回湘,当时只有18岁的不知名的“农村知识青年”左去看望他。他惊讶于左的才华,“待他如书生”,与左周旋多日,谈诗谈论文,亲自在书架前爬上爬下,挑选自己的书借给左阅读。
此事包含在左文襄公年谱中。问题是关于两个人见面,其他人不在场。怎么才能证明呢?很有可能是左贡自己创作或者传播的。何长龄是晚清大学者,何长龄的弟弟何希龄是左在城南书院的老师。他很爱左,说他“出类拔萃,能自立,但向他学习肯定有所收获”,仅此而已。
第二个故事,道光十七年,回乡探亲的两江总督陶澍,见到20岁的举人左,“一见为奇才”,“不期而遇,互道再见”。很快,我就和他订了孩子的公婆。
这个故事比上一个更“别有用心”。陶澍爱才,左得知陶老爷回乡要经过醴陵,便提前写了一副对联:“春庙语定,嘉善启蒙石二十年;巴州儿女日夜翘首以盼,盼其归来。”对联“启蒙石”寓意陶澍的一个骄傲的故事。看到这幅对联,自然心花怒放,引为知己。下联更加赤裸裸地奉承陶大人。一句话,一副对联击中了一个传统士大夫的软肋,不顾年龄辈分的悬殊,把他嫁给了公婆。
第三个故事,道光二十九年,云贵总督林则徐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听说了左的大名,特地把左请到湘江边谈话。林则徐“见之倾倒,惊为绝世奇才,宴谈大树为别”。其实,林则徐认识左并不是“听到”他的名字,而是因为陶澍。陶与人关系密切,左是陶的姻亲。陶在信中已经向林介绍了左的许多事迹。左先生拜访林先生,也是因为陶公婆的指示。林主乐于给陶公面子,自然也是毫不犹豫的美言几句。
于是,三个故事都围绕着左的“奇才”展开。左贡此时透露了哪些奇才?后人很难知道。按常理判断,无非是左的口才。至于他的诗,左贡明显不如李鸿章。至今没有左贡留下的名篇。至于其他天赋,第一面应该很难判断。
为了提升故事中的人物,左还对他所遇到的名*加赞扬,如林则徐,他被视为左心目中的“天人”。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一般仅限于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外人之所以了解他们,无非是当事人的对外交流。所以真真假假,假假假,反正都变成故事了。对此,清史稿直言:“西
还有一个关于长沙“烂幕事件”的经典故事。左被告发并追查。一个叫潘祖荫的大臣上书皇帝说:“国家离不开湖南,就是湖南离不开唐宗。”就是把左贡举到天上。
潘祖荫的一封奏章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不,左的赦免完全是由于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的帮助。潘祖荫的说法可能是真的,但在清史稿没有公开,而是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其流传无非是左贡有意炒作,与左贡“以壮语为奇”的秉性十分相似。所以,当左后来否定曾国藩救命之恩的时候,连人都觉得不公平,觉得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