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小曰明的意思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39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5:40
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读yue。
出自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译文: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
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扩展资料:
道德经·天下有始:
是继四十七章后再次论述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老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把握原则。人们认识天下万物但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则将会离失自我。在认识活动中,要除去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天下有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5:41
读作yue
见小曰明的直白翻译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看到小事情带来的变化是真正的明白。”
出自老子《道德经》: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与“见一落叶,当知天下秋”同意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赣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辞不受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受教顺可施后世,非独以适身之行也。今国之富者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则为不廉;不受金,则不复赎人。自今以来,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孔子亦可谓知礼矣。故老子曰:“见小曰明。”
译: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如果有给别的诸侯做妾的,只要可以赎回,可以从国库中拿钱支付赎金。子贡从别的诸侯处赎回了一些鲁国人,回来以后却不接受国库拨给他的赎金。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赣)这就不对了,作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人们的榜样,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品行是否高尚。子贡这样做结果是让人感到,赎回了人而接受国家支付的赎金就是不够廉洁,品行不够高尚。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如此一来谁还会去赎人。看来不会再有人会去从别的诸侯赎回鲁国人了。”孔子是懂得事物发展的变化的人。所以老子说:“能够明察秋毫的看到小事情带来的变化是真正的明白。”
感:子贡本来是做了一件好事,而且非常高尚的放弃了国家补助。可是正是因为这样,结果却并不理想。可见当一个人成为一个公众人物时,他的举动就不再是个人行为了。更厉害的是孔子可以通过这件事情就推断出事情的发展,这就是先知先觉。能够做到这点需要的是对事物的发展规律的了解。又想起一个老命题,算命可信不可信?到底能不能预知未来?我想还是可以的。只需要能够有以小知大,以近知远,见微知著的本领。这些本领如何得来,丰富的经验阅历和掌握的科学知识。本领的大小和命中率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结构,知识的宽度、深度和存储量。其实经验也是科学一种,反过来科学也是经验一种。所以关于中医科不科学的争论实际上毫无意义,经验经过论证也许就成了科学的,现在是科学也许过些日子就成了不科学。三岁看老就只是经验而没有一点科学性?诸葛亮借来东风就只是因为他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没有一点经验成分?孔子的见小曰明是建立在知礼的基础上的。所以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5:41
楼上很全面
应该念yue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5:42
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