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急求一篇辩论文<不应文理分科>!!!高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4 02:2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1:00
文理分科是一只无形的巨手,操纵着高中生的命运。许多学生、家长如履薄冰:一旦选错了方向,就会贻误终生。在高考指挥棒的喝令之下,任何一个高中生都必须对此作出选择。选择分科,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关于文理分科的争论由来已久:有人赞同,有人谴责。分还是不分?理由在哪里?一项网上调查结果表明:60%的网民建议取消文理分科,30%的网民反对取消文理分科,有10%的网民对此表示无所谓。
回顾1977年恢复高考,文理分科30年来,“学文还是学理”已让中国无数学生、家长和学校伤透了脑筋,尝尽了苦楚,长期进行的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办法,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全国*朱永新严厉痛斥当前文理分科制度,使得广大的高中生深受其害,无论是从学生承受能力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文理分科实质上都是对学生的一种“强权”*。
分科的选择超出了高中生的承受能力,十六七岁的高中生社会阅历尚浅,是非判别能力较低,自我认识水平不足,对于“学文还是学理”,他们不可能做出符合自己发展需求的正确判断,所以所谓的自愿选择对他们来说,实际上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有效行使的权利。面临分科,学生表现出盲目跟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与此同时,文理分科还带给了高中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滋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为当初选科的非自主性,必然会导致他们在以后高考失利、兴趣不符、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出现后,把“失败”归咎于高中不得不分解的“强权”。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无疑是不利的。
文理分科制度还是一种剥夺学生接受文理公平教育的权利的“强权”。长期的文理分科,最让人感到痛心的是导致了我国高中学生群体结构出现了不该有的畸形:过早地文理分科,造成理科学生不再读经典,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文科学生则逐渐远离、淡化了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分科严重剥夺了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严重制约了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育追求,人的综合素质提高成了一句空话。文理分科的结果彻底违背了其初衷,学生的特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人才资源也根本谈不上得到科学有效的配置。
支持文理分科多数在中学
“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偏向很正常。根据我们统计,高中生偏科的要占50%至60%。所以,我们认为文理应该分科。”江苏省泰州市口岸中学教务处副主任秦老师说:“现在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分科招生,所以高中分科也是为了与大学接轨。”
“文理分科是大势所趋。因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长、兴趣倾向已经显现,他们有的擅长文科,有的擅长理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选择侧重文科或理科,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南京市一位中学校长强调说。
显然,各级中等教育部门和学校,是这项“强权”*的实施者,尽管高中分科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困难。但是,学校还是在执著地扮演着“刽子手”这个并不讨喜的角色,原因是,据调查显示,我国高中生偏科人数占总数的50%至60%,这表明,如果不对高中生采取分科教育,客观上势必将会影响到学生高考成功率和学校升学率,所以,尽管有种种阻力和困难,尽管心不甘情不愿,各地教育机构、学校也还是会抱着保证升学率、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将“坏人”做到底。
可是,对待矛盾,一味地掩盖和拖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面对社会强大的声讨和*压力,各地教育部门还是弄出了一点“动静”。于是,人们可以看到,陆续出台的各种高考新政,实际上只是些无关痛痒的缓兵之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文理分科矛盾的尴尬局面,没有真正触及分科制度的本质。相反,面对“苛刻”的声讨者,地方教育部门的“懈怠”和“敷衍”反而使得人们感到反感,客观上也因为高考改革频率过快而遭到一片谩骂。
反对文理分科多数为大学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和社会人士发现,过分细化专业并不利于教育本身的目的,专业过细造成大学生知识面较窄,难以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当看到类似“文科生不知道《物种起源》是谁写的”,“理科生以为《茶花女》是中国戏剧”的笑话时,人们开始深刻反思:在校园里,这些错误同学们尚且可以原谅,老师们可以加强教育,可是到了社会上呢,带给毕业生们只能是自信上巨大的挫败感和很难再补救的无奈。终于,在深刻的教训和巨大的人才牺牲之后,“按大类教育学生”终于得到了人们的共识:经过前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对相关专业会有更深入和更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专业继续学习时更科学、更合理,学生就业选择余地才会更大。
观点一:文理分科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大学通识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指出,现行的高中文理分科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接受通识教育时,普遍呈现出功底不够的情况,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观点二:文理互通对学生发展非常重要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认为,大学生开阔视野非常重要。学科学、理科、工程、医学的大学生要读一些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著作,而读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生,也应了解一下近代科学、技术、生物科学的发展。他的观点是现在学科间交叉越来越多,很多工作比如地球暖化、环保问题、能源问题等都需要跨学科领域的人合作才能完成,单一学科的学生将来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观点三:文理分科违背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中天在回答学生提出的“当前理工科学生文史哲基础整体较差,通过什么办法能又快又好地弥补”这个问题时说道:“老一辈科学家如华罗庚等人的文史非常之好,现在很多院士也能写很好的文章。我觉得现在理科生文史薄弱,可能是因为高中的文理分科。”易中天认为,文理分科违背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即每个人天生的秉赋能充分展现。而现在人们过分重视教育的现实目的,即谋生,上大学就是为了好找工作。
淡化文理 水到渠成
如今的一个社会现象是:文理分科不在高校,高校却站在了推翻“强权”斗争的第一线。2001年,北京大学开始推行“元培计划”,旨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2005年,复旦大学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地域的3700名新生混合重组,成立四大“复旦学院”进行一年跨专业通识教育。
从2000年至今,江苏先后进行了4次高考方案改革,平均两年一次,尤其是社会上引发了广泛争议的“08新方案”,伴随着“物理”、“化学”等一批以往重、难点学科的“降级”,人们已经彻底看不到一点“文理分科”的影子了。2008年2月,山东省教育厅明确要求规范高中学生文理分科时间,在山东省教育厅举行的全省普通高中校长素质教育专题培训会上,山东省教育厅*齐涛指出,山东省高中学校的素质教育将分三步实施,到2011年,全省高中全面实施课程标准,这意味着届时文理分科将被取消。
看着“文理分科”制度即将远去的背影,人们又有了新的思考,分科没了,接下来该怎么办?选择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是摆在教育界甚至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就目前中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来看,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甚至做到“文理打通”,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的,但有一句话写得好:“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里的“天公”不是别的,指的应该是一种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大环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1:01
应该,因为他俩的意义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