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 台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3 13: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13:01
----楼主:我只找到这两篇,新剧的剧本台词是保密的,很难见到的哦-----
1:
原创《红楼梦》电视剧后四十回剧本 序言
高广博 在 2008-8-28 下午5:13 发表于 衍生红楼
87版《红楼梦》电视剧公演已经20多年,那憾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故事感人至深,令人难忘。但遗憾的是,原著后四十回仅改编成6集,且用"红楼梦研究成果"取代,至使《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精彩篇章、有血有泪的人物形象、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不得展现。为求一个全璧的《红楼梦》电视剧,还《红楼梦》原著真实面貌,《红楼梦》电视剧重拍就成为必然。
这里为什么只发表后四十回剧本呢?这要从剧本创作开始说起:二00二年五月十四日在中国科技会堂招开了"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讨论"会,凭着自己对《红楼梦》原著的理解和对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认识,这个信息激发了笔者创作《红楼梦》剧本的*。本人是学工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但长期科研工作培养出来的严谨认真、实事求是、逻辑思维能力给创作带来了莫大的好处,原著就是教材,原著就是依据。当然,只有原著还是不行的,对《红楼梦》电视剧的反复观看、研究,逐渐理解了电影蒙太奇的规律,甚至还可以看出87版《红楼梦》在镜头组接上的问题。如第一集 "林黛玉别父进京都"中,黛玉见过贾母之后:
贾母微微露出一丝笑容,命丫鬟们:"快请姑娘们,今天有远客来,不用上学去了。"一个丫鬟应声向门口走去,但还没到门口,外面的丫鬟高高揭起门帘,三位小姐就走进来了。
在生活中这种巧合是会经常发生的,但影视艺术就不能这么巧了。如果一个丫鬟向门口走去的镜头后,再加一个过度镜头,给通告三位小姐的过程有个时间差,剧情就会更自然,读者可以回放这个片段,回味一下就会明白了。除此之外,改编还需要对剧情发展的逻辑性有所把握,尤其是在游离于原著的拓展情节上。如笔者在"试谈87版和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中指出的两个"保婚"情节,编剧对剧情的设计和对人物的安排上,都缺乏合理的逻辑性。当然,这是更极端的例子,因为这已经"游离"原著太远。
笔者在改编过程中发现,《红楼梦》剧本的创作,在前八十回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编剧" 。因为原著前八十回的内容太丰厚,改编者的工作只是从中"编辑"出最精彩的情节、择录出最经典、最具人物个性的语言,按影视的方式奉献给观众就行了。无论是红学家来写,文学编剧来写,还是由业余作者来写都一样,这对新版《红楼梦》也是如此。所以,尽管新版《红楼梦》有87版的经验可借鉴,有实拍的镜头可参照,但在前八十回的剧本创作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前八十回的剧本在这里发表没有太大的意义,同时,也都是读者熟知的剧情。
新版《红楼梦》50集,目前已经先完成了"贾母去世"一场的拍摄,由此判断,其后四十回应在15集左右。而前八十回就应是35集左右了。与87版30集在取材上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原著前八十回中的重要章节、精彩场景在新版《红楼梦》中必然会与87版雷同,如果笔者8月24日在本网所发的"试谈87版和新版《红楼梦》电视剧"观点是正确的话,由目前新版的演员阵容看,新版《红楼梦》在前八十回部分就很难超越87版。
说到原著后四十回,其实有很多章节和前八十回一样,都是出自曹雪芹先生之手,改编者不用花费太大功夫去构思,只是尊重原著就行了。但由于曹雪芹先生的早逝,没能给我们留下一个完本。高鄂的"补遗"确实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这就须要改编者下功夫了。
87版《红楼梦》编剧在剧本"愿心"中有这样一段话:
续作(应指高鄂是"伪续"的作者)中的宝玉自九十四回"失玉"以后,便丧失了自己的知觉、感情和意志,直到一百十七回"得玉"之前,一直处于痴呆状态。作为小说,由于形象的不确定性的特点,读者还勉强可以接受;但电视剧有形象的不确定性的特点,试想,在长达二十四回书的故事时,电视观众怎么能够容忍一个痴呆的主人公?
这的确是个难题,对于新版《红楼梦》的改编者也一样。但不能因为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就舍弃原著,而用所谓的《红楼梦》"研究成果" 来取代。笔者在认真研究了原著后,在后四十回原著的脉络和伏线里找到了答案。宝玉得病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丢玉"引发,而是他知道了贾母为他娶的新娘不是黛玉,从而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致病的。在原著第九十六回 "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中,当黛玉从傻大姐那得知宝玉要娶宝钗时,便恍恍惚惚来到宝玉住处:
忽然听着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妹妹病了"
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焚诗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闰成大礼"中,凤姐来到宝玉住处试探宝玉:
凤姐笑道:"给你娶林妹妹过来好不好?"宝玉大笑起来。凤姐看着,也断不透他是明白是糊涂,因又问道:"老爷说你好了才给你娶林妹妹呢,若还是这么傻,便不给你娶了。"宝玉忽然正色道:"我不傻,你才傻呢。"说着,便站起来说:"我去瞧瞧林妹妹,叫他放心。"凤姐忙扶住了,说:"林妹妹早知道了。他如今要做新媳妇了,自然害羞,不肯见你的。"宝玉道:"娶过来他到底是见我不见?"凤姐又好笑,又着忙,心里想:"袭人的话不差。提了林妹妹,虽说仍旧说些疯话,却觉得明白些。若真明白了,将来不是林姑娘,打破了这个灯虎儿,那饥荒才难打呢。"便忍笑说道:"你好好儿的便见你,若是疯疯颠颠的,他就不见你了。"宝玉说道:"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他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在我肚子里头。"
以上这些情节雄辩地证明,宝玉因知道了娶的不是林黛玉而病的。所谓"丢玉"至病说,只是一种不成熟的文学构思,也说明高鄂"补遗"的水平太差。笔者再说一句不敬的话:87版编剧"愿心"的那段文字,说明改编者们对原著后四十回的领悟、研究还不够深入。而笔者在创作中,正是利用原著的这个思想脉络解决了这一难题。新版《红楼梦》经八稿定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尚不得而知,只有等公演后才能揭开创作迷底。
再是宝玉的"丢玉"情节和康复,也应当加入现代科学意识。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些也有章可循,曹雪芹先生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可利用的"伏笔",我们只要在原著的思想脉络上,作一些技术处理和新构思,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笔者在写后四十回剧本时,就做了这样的尝试。
后四十回剧本最难解决的是:如何让宝玉舍弃娇妻美妾出家。不能因为从天而降,来了一个送玉的和尚,宝玉便从而"彻悟得道",并决心冲出世俗凡篱,出家为僧。
粗读原著后四十回,的确有87版编剧们所说的"直到一百十七回'得玉'之前"和"得玉"之后的差别。但仔细阅读分析,就可以找到曹雪芹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蛛丝马迹,笔者在改编这一部分时,就是认真挖掘,细心体会,去伪存真让宝玉在不脱离原著的脉络上,得到平稳的过度。
这里再谈谈后四十回在剧中的平衡问题,后四十回占全本的三分之一。如果对应50集电视剧,后四十回就应该是17集,这只是数据上的统计。其实后四十回有很多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内容情节。社会的残酷复杂、人间的冷暖情仇、恋人的生死离别、家庭的兴衰巨变等,要比前八十回天真无邪的感情、生活的繁华顶盛更丰富,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冲击感更强。如果编剧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加大后四十回在全剧的份量,必将会使新版《红楼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使新版确实有了"新意" ,不然全剧还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尽管现在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变换场景,用多机位,多视角甚至是三维技术,但压缩后四十回的份量,就会让观众感觉新版与87版没有太大的区别,也就应了人们反对"重拍"的理由,更没有重拍的必要了。
笔者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把原来写好的后四十回剧本压缩成17集,这17集基本囊括了后四十回最精彩的情节内容,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都做了交待。笔者先奉献出这17集剧本,使读者对新版《红楼梦》后四十回有所遐想和期待。并请读者检验,批评。在这个"序言"的结尾,附上笔者在剧本开篇的片头,感谢阅读。
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片头
朦朦胧胧的叠嶂青山,云海峰峦,秀林青郁,悬崖瀑布,流水潺潺。在一块嶙岣巨石边,一株绛珠草似欲萎败。烟霭中神英侍者(贾宝玉身影)对绛珠草浇灌,绛珠草缓缓复苏生长,妩媚动人,神彩翩翩。仙草慢慢变幻成了一位仙女(林黛玉身影)。她时而飘逸在花丛翠竹间,时而在殿角玲珑的幻境(太虚幻境)隐现......
(画外音)传说,在西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英侍者,日以甘露浇灌,绛珠草受天地精华,雨露滋养,久延岁月,遂脱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仙女。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恩,故其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逢神英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子想:"我受他甘露滋润之惠,在天无以报答,他既下世为人,我也跟随他去。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算偿还得过了。"
此后,他们在红尘中历尽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世态炎凉。经曹雪芹于悼云轩,呕心历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题曰《红楼梦》。并斌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个令人摧肝裂胆,回肠荡气的故事,就从姑苏昌门的一个葫芦庙开始了。
----------------------------------
2:
在拍电视剧《红楼梦》演员:“台词很难背,因为都是文言文么!”
闹得沸沸扬扬的新拍电视剧《红楼梦》,到底拍成什么样,据说是“严格保密”的,就如奥运会开幕式事先保密一样。但也陆续透露出一些情况,如人物扮相的怪异,服装的不伦不类等等。这些且不说。更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导演和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透露的一些信息。
据人民网宽频报导,该剧导演说:演员都是新人,年轻人,跟书中人物年龄是一样的,“天性”也一样的。她(他)们只要“放开天性”,一定会演好的。而两个饰剧中主要人物的演员说:台词都是曹雪芹书中的原话,“台词非常难背,我们所有演员都感到头疼,因为都是‘文言文’么!”
《红楼梦》是“文言文”吗?书中人物说的是“文言”吗?谁都知道《红楼梦》是白话小说,不是文言小说。这是常识。《红楼梦》的语言与现代北京话、普通话基本上没有差别,具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要说“文言文”,同样是清朝的《聊斋志异》倒是的,其语言与《红楼梦》的差别就大了。可见那些演员不懂文言文,没有读过《聊斋志异》。要是读过《聊斋志异》,就不会说《红楼梦》是“文言文”了。她(他)们的文化修养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她(他)们要演的角色可都是文化修养很高的,都通“文言文”的,所作诗词可都是“文言文”!如果连白话与文言都分不清,把《红楼梦》也当成文言文了,演出来的还会是《红楼梦》中人吗?
该剧导演认为,那些跟书里人物年龄一样的演员,天性也一样的。只要“放开天性”演,就行。这种看法很让人怀疑。首先,所谓“天性”是指什么,就很空洞。其次,即使是古今年轻人有共同的天性,二百几十年前的人与二百几十年后的人,天性的表现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今天这样年龄的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生活环境,与《红楼梦》中人物的差别非常大。那些演员的“天性”稍一放开,便把白话小说《红楼梦》当作“文言文”了。让她(他)们“放开天性”演,将演成什么样,恐怕就可以预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