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赤脚医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4 01: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21:55
乡下人看病不去医院,挂号、排队,路远、药贵。医院再大没家门口方便,医生再好没熟人知根知底,药物再洋没土方来的见效。除非实在没撤。否则,三年五载谁去医院。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没编制、没高薪、没待遇,却深得农村百姓的信任和爱戴。因为,他们是深扎基层的乡村医生,是为民服务的乡村医院。无论对农村,还是百姓,都有一种极为特殊的乡土情怀。
家河南边有两家儿科,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一个姓王,一个姓陆。王氏离的较远,在仁巷桥西侧,主人名叫王凌元(谐音)。陆氏离的较近,在码头堆场南侧,主人是陆家老太爷。
两家儿科一个靠学,一个祖传。房子都是自家的,有内有外,外坐堂,内取药。依靠马路的南来北往,生意红火。锦旗一个接着一个,人群一拨接着一拨。相比于陆氏,王氏儿科名气较大,不仅是因为它所处的地段十字正中,对着桥头桥尾,更是因为主人年轻好学。陆氏虽是祖传,但毕竟老太爷太过年老,力不从心。
王氏儿科幼时常去,咳嗽、感冒、发热、预防针等等全在那里。我最怕打针吃药,每次总会装病早睡。父母裹着被子硬是将我从河北(河的北边)带到河西(河的西边),半夜之中我总会莫名的被针扎醒。无论何种药物,我总是玻璃瓶碾碎和着红糖捏着鼻子一仰而尽。有时完后,嘴里还会含块纸糖。
陆氏儿科离的近去的少,只有在老姑奶奶与陆家大儿子联姻之后我们才有所涉及。儿科靠着马路,大门朝南,后朝西。老太爷离世后,老大老二各自开了一个。分家后,老大的儿科北挪建在了马路西侧,大门朝东,马路边挂着“陆大儿科”的招牌。
两家儿科属私人范畴,吃、住、诊都在一起。营业时间除了白天,有深夜也有凌晨。来看病的不是乡邻就是近亲,再远也是常客。因此,无论多晚,只要百姓有需求,哪怕上了床也会立马爬起来。虽然两家的听诊方式都是西式,但所开的处方和用药却大多以中医为先。
长大后很少再去诊所,因为那里的儿科不适合成年人。偶有步入也是串门。如今两家儿科还在,主人还在,但陆大却比王氏做的要大。王氏有女,陆大有儿有女。两家生意还跟以前一样红火。据说王氏前几年还闹过贼。但似乎两家的子女对从医并不感兴趣,如今都是老辈在维持着。
雅南桥边上也曾有个开中医的老先生,名叫李宏玲(谐音)。药堂最先租用的是老姑奶奶娘家的房子,门面朝西正对马路。后迁租于四叔家,毗邻马路,大门朝南。老中医不是本村人,却与祖父的关系非常要好。两人既是同学也是挚友。李老爷年轻时三妻四妾、良田万顷,有炮楼有驳壳*,祖父会考曾向他借过笔。年老时却光景惨淡,妻离子散,靠中医维持生活。尽管如此,他精悍神奇的医术却让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李先生有个徒弟姓张,名叫张建国。是除老板后李先生最为亲近的一个人。先生看病时他总是在边上细看细学,帮着抓药帮着过称。
沾着祖父的光,幼时我常去药堂。老先生头发花白,着灰色长袍依着门框坐堂把脉。
中药堂里布满了高脚药柜,直插屋顶。柜子中间镶嵌着许多抽屉,每个抽屉面层都挂有一个金黄的铜环,上面有毛笔写成的药名。坐堂时,抽屉半敞。老先生把脉望问,开出药方。徒弟便手持药方、抓称、配药,最后打包。地方虽小,但每天前来看病的人却还是络绎不绝。有不孕不育的,有疑难杂症的,有去过北京上海大医院看不好的,无论何种症状,经老先生脉搏一把,均能化解。
李先生有很多医书,那些书又老又黄。外人一般是很难借到的,只有张徒弟才能看到。但我家却是个另外,母亲深感中医神奇,曾几次去药堂借书,藏在床板下,然后晚上细看。
后来李先生死了,那些医书成了宝贝。张徒弟另择良地重开药堂。为能博学,他曾几次来我家向母亲找寻借去的医书。最后母亲只能偿还,但却还是硬留了一本。那是一本专治妇科疾病的书,属*版印,里面的字全是繁体。用语简洁明了,形似古文,有疾病的症状、用药及数量。
老李走后十分惨淡。徒弟带着医术走了,老婆藏着积蓄跑了。最后还是他那六亲不认的儿子来给他收了尸尽了孝。
闻不到草药,看不见把脉。从此,我与中医无缘。
如今,老李徒弟的药堂已不知何处。但我知道,只要他在,那药堂一定还在。因为,无论是维持生计还是事业有成,这样的神奇医术永远不会失传。
家东头隔着几户人家有个姓林的医生,也在自家开了个诊所。无论是大人、小孩还是老人,一般的疾病他都能看。我也曾在那里打过几次破伤风。尽管生意很好,但我知道他的儿子也不会传承。因为,这两年医疗水平提高了。有些小毛小病去药店就能解决问题。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动不动就去医院,而且还是县城的首级医院。
如今,赤脚医生已成为过去。曾经的年少早已白发,转行或是放弃。只有仅有的祖传还在继续,并且得到国家的保护和传承。而我,对中医的感情也仅剩下那本破旧的*医书。
我一直以来都很懊悔幼时没学中医,没跟在李先生和他徒弟后面把脉、抓药。倘若当时能沾祖父的光在其后面跟班,想必现在也早已名扬桑梓,最起码做个中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应该没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