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邵氏电影”指的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0:5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1:48
【邵氏电影·昨日】
1958年,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在香港成立,此后30年间,邵氏电影渐渐长成华语影坛的一支奇葩,无论什么时候,提起华语电影,绝对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邵氏电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邵氏电影的黄金期,它在香港影坛处于霸主地位,无人能出其右。要紧的是,它的影响力绝不仅仅局限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邵氏电影的影迷群遍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社区。
[b]昔日辉煌{/b]
邵氏的历史,其实是脉络清晰的: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黄梅派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60年代中期往后,在张彻的极力倡导下,邵氏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期,其中,又分成两个支派,一个是张彻力主的新武侠电影;另一个则是楚原,他擅长和古龙合作拍摄那些超现实主义的武侠作品。可惜的是,李翰祥、张彻已经分别于1996年和2002年离我们而去了。
不过,上面说的还只是狭义中的邵氏电影,要说邵氏最早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邵家兄弟1925年在上海成立天一制片厂拍片的时候。
邵氏在80年代中期停止影片的制作,邵氏的光环开始层层隐去,当然,谁也不会否认,邵氏电影是影迷心底一块永远割舍不掉的珍藏,我们期待着它再回来,或者仅仅是老片的修复重新上映,或者是邵氏风格在新时代的发展创新,总之是在等待它再次散射耀眼的光芒。———编者按
李翰祥
黄梅派电影
在邵氏电影中,中国古装片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李翰祥则是拍摄古装风月片的高手。李翰祥在邵氏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当时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担任主演拍摄出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这一成功,让邵氏的老板坚定了对李翰祥的信心,在公司的鼓励下,李翰祥随后拍出了《江山美人》,此片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奖,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出品的影片中的一大支。
60年代中之前,黄梅派都是邵氏电影的主流,李翰祥更是当时邵氏的皇牌导演。黄梅派影片的故事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深受东南亚那些身在异乡的华人喜爱。
张彻 胡金铨
新派武侠电影
与李翰祥的风格不同,胡金铨和张彻则以拍摄武侠片闻名,他们的风格被人定义为新派武侠电影,确定这一派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1966年所拍的《大醉侠》,次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影片,张彻“百万导演”的名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在张彻的电影中,男性演员才真正赢得了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黄梅派作品,男性演员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一个陪衬的作用,张彻则不同,在他的影片中,男主角大多是性格刚烈的侠客,他们个性独立,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事的标准,他们最看重的是男人间的情义,儿女情长却往往退居二线,成为影片主线的一个陪衬。
胡金铨与张彻同属于一个时期的导演,同样是新派武侠片的开山鼻祖级别的人物,不过,他和张彻还是有些不同,胡金铨更强调动作在画面上的美感,不像张彻那样追求残酷美和动作的利索和真实,而且,胡金铨塑造的人物不像张彻的人物那么强硬,性格大多比较含蓄。
超现实诡异武侠片
同样是武侠影片,楚原的风格与胡金铨和张彻的都不同,相比之下,胡金铨和张彻更现实一些,楚原则属于超现实主义,这和他拍摄的影片多以古龙的小说为蓝本有关,他的《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都是这类超现实武侠片的代表作。这类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大多风流倜傥、放荡不羁、他们浪迹天涯,时不时还会出现一些不大合乎情理的情节,这也正是古龙小说的特点了。
经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现的演员是狄龙,当年,人们习惯地把楚原、古龙和狄龙三人称为铁三角。
【邵氏文武女头牌】
文:林黛
这个四届亚洲影后,在30岁的年纪上自行结束了生命,留住了辉煌也带给了影迷无限的唏嘘感慨。她出生于1934年,广西人,15岁的时候到香港定居,16岁开始进入演艺圈。她在邵氏期间拍摄的《貂禅》《千娇百媚》《不了情》都为她带来的影后的殊荣(她另外一次当影后是因为在电懋拍的《金莲花》)。1964年,她为情自杀身亡,留下《蓝与黑》和《宝莲灯》两部未完的作品。她的古装扮相特别妩媚,是邵氏风月片盛行时期的头牌女星。
武:郑佩佩
与林黛不同的是,郑佩佩是邵氏的武侠女星,她在邵氏一共拍了23部电影,不算太多,但因为几乎部部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让人感觉她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邵氏。她刚刚出道的时候,接拍了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由此而以“侠女”之称闻名。1970年,她息影和丈夫一起到美国生活。当李安拍摄《卧虎藏龙》的时候,身手依旧了得的郑佩佩就成了其中的“碧眼狐狸”。现在,她正在筹拍《大醉侠》的续集。她现在有3个女儿1个儿子,大女儿原丽淇目前正在娱乐圈发展,她希望在《大醉侠》的续集中,原丽淇和她的三女儿原子鏸能和她一起合作。
【他们来自邵氏】
吴思远
吴思远当年是从邵氏南国编导组培训出来的,在他的身上难免带上邵氏的影子。
吴思远素有“香港影坛教父”的称号,他1944年出生于上海,1966年加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南国实验剧团编导科学习,毕业后留在邵氏公司工作,在场记、副导演这些岗位上都工作过。在离开邵氏之后,他并没有忘记邵氏功夫片的精髓,他后来创办自己的思远影片公司,继续导演《罗马大绑票》、《香港小教父》等功夫片。现在,吴思远除了自己做导演,还发挥自己的社会威望,为整个香港电影的工作大环境而奔走。
吴宇森
像吴思远一样,吴宇森也是从南国实验剧团编导科毕业的,他是张彻的得意门生,张彻在临死前非常希望能见吴宇森一面,只可惜吴宇森最终都没能赶得上。
1946年,吴宇森出生于广东省,4岁时迁往香港居住。他25岁起在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以助理导演的身份开始拍片。不过,他在邵氏的时间并不长,后来陆续加入了嘉禾和新艺城公司。《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喋血街头》、《英雄本色Ⅱ》、《辣手神探》等影片都是他的代表作。
吴宇森向好莱坞进军之后,执导了《终极标靶》、《断箭》、《变脸》、《风语者》,把东方的动作片风格带到好莱坞。
重放异彩
邵氏电影于80年代停止制作影片,其电影城也转到电视台下用作拍摄电视剧集之用,邵氏渐渐在华人的电影圈中隐去了昔日的锋芒,但无论如何,没有人怀疑邵氏电影是华人影坛的一块瑰宝。
1999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马来西亚的Usaha Tegas Sdn Bhd财团购买了邵氏760多套电影的版权,随后在借助邵氏资源丰富的片库在香港设立了天映娱乐公司。天映娱乐成立3年来,一直致力于恢复邵氏电影昔日的光彩,先是花巨资通过数码技术修复了电影的旧底片;接着是把这些修复过的作品推向市场,让人们再次看到邵氏的光辉岁月;明年,邵氏与中国星合资近10亿港元的将军澳影城将会竣工,到了那个时候,邵氏会重新签艺员投拍新片。
天映娱乐大打邵氏牌
根据记者的调查了解,天映娱乐分为四大部分:邵氏片库、天映频道、天映制作和天映娱乐音像。在这四大板块中,有三大板块和邵氏电影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自然是邵氏片库这个部分。这个片库的资源就来自1999年被马来西亚财团收购的760套邵氏电影的版权。这些影片被收购之后,天映娱乐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恢复这些影片的影像。此片库为天映娱乐提供了强大的内容支持。天映娱乐的中国首席代表汪之雄先生向记者介绍说:“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些电影,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公映过的,有些虽然公映过,但却没有电视台取得它们在电视网络上的播放权,对邵氏这些经典的作品,我们一定会很好地加以利用,对于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会以35毫米胶片让它们重现银幕,其他的我们也会通过家庭影视产品、收费电视等平台推出,以飨邵氏影迷。”
此外,天映频道和天映娱乐音像也和邵氏电影有着很深的渊源。天映频道是一个收费电影频道,现在,在这个频道中播放的影片绝大部分都直接来源于邵氏片库。天映娱乐音像现在主攻的方向同样也是邵氏电影,汪之雄先生说:“我们将通过VCD、DVD和录像带的形式在市场上发行邵氏电影,我们现在一共有760套邵氏的作品,计划中是每月推出10到20套,预计到2007年,我们手上所有的影片就全部发完了。”
经修复 影片焕然一新
经过岁月的洗礼,邵氏电影在底片上已经渐渐模糊,对天映娱乐来说,他们在成立之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复这些褪色的底片。据说,天映娱乐用了最先进的数码器材和技术来修复这些邵氏老片,具体的工作包括色彩调校、清除污迹、修补破损和刮痕等等。
那么,经过修复的邵氏电影的效果怎么样呢,郑佩佩对修复之后的影片效果的评价非常高,她说过去想看自己的电影,只能买到那些*碟版的录像带,画面极其模糊,有很多画面还不完整,但现在好了,她在看到经过修复的《大醉侠》之后兴奋地说:“修复过的版本,就跟新的一样,连衣服上的颜色都看得很真切,说真的,如果不是看到这个修复过的版本,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当年穿得是什么颜色的衣服了。”原来,邵氏那时拍的已经是彩*了,而不像我们想象中都是黑白的作品。
东南亚观众先有眼福
这样一来,电影迷们就有两个渠道可以欣赏到邵氏的经典影片,一个是收看天映频道,一个是看音像制品。
天映频道从今年3月开始已经在东南亚地区启播,新加坡、汶莱、马来西亚、印尼国家的观众都能收看到这个频道。据说,邵氏老牌演员郑佩佩还会在这个频道主持一个《邵氏大牌档》的访谈节目,她的工作就是访问一些曾经在邵氏工作的人,包括导演、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她已经访问过的人有凌波、金汉、蔡澜等,因为郑佩佩本人曾经是邵氏的红人,所以她做起这样的采访会相对就比较容易,尽管如此,她也透露出一点做这档节目的难处,“因为过去了太长时间,有一些人已经不大愿意再出来了露面了。”不过,郑佩佩说她不会太勉强老同事,她也只是尽量去多访问一些人物,节目本身并没有硬性规定一定要访问多少人,能做多少期“一切都看缘分了”,郑佩佩说。
据汪之雄先生透露,他们已经向中国广电总局申请天映频道在内地落地,但结果还没有出来,“截至9月份,今年内在内地落户的频道申请已经停止,我们已经递交了申请,但我们现在正在等广电总局的批复,还不知道结果怎么样。”
内地观众看碟解馋
虽然内地观众暂时还没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邵氏电影,但是却能通过音像制品来弥补这个缺憾。记者从广州鸿翔音像制作有限公司处获悉,天映娱乐已经与该公司达成了协议,鸿翔公司负责以DVD和VCD的形式在中国内地独家发行邵氏影片。
因为邵氏片库的储量极为丰富,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影片同时推出,到底先出什么,后出什么,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选择标准呢?对此,汪之雄先生表示:“内地地区的第一批音像制品已经在7月份投放市场,第二批的正在申请当中,基本上我们选片的标准就是每次选一些武打片再选一些言情片,邵氏的电影很多,有好有坏,我们会先发行好的影片。”
我们知道,邵氏电影出有很多杰出的导演,他们的影片都自成一个风格,而且在邵氏发展的不同时期里,邵氏也形成了自己主打的几个风格,比如说黄梅派、新武侠派等等。不知道天映娱乐会不会按照这些导演和派别进行归类而推出音像制品呢,汪之雄回答:“我们暂时还没有这个想法,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推出了100部左右,等到超过150部之后,我们可能会考虑用这种方式。”
值得收藏的邵氏电影
《江山美人》
《何日君再来》
《红菱泪》
《爱情的代价》
《哪吒》
《少林寺》
《铁扇公主》
《倾城之恋》
《花团锦簇》
《妲己》
《西游记》
《花街时代》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七十二家房客》
《人皮灯笼》
《爱奴》
《大刀王五》
《流星蝴蝶剑》
《风流韵事》
《城市之光》
《金菩萨》
《万古流芳》
《保镖》
《方世玉与洪熙宫》
《十三太保》
《香江花月夜》
《盘丝洞》
《楚留香》
《大醉侠》
《书剑恩仇录》
《无名英雄》
《缘分》
《小杂种》
《刺马》
《蓝与黑续集》
《花田错》
《如来神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1:48
“邵氏”这个名字近两年来为内地观众所熟悉,是因为一系列如《独臂刀》、《大醉侠》等经典老片经修复以后得以重现,宛如从时空的那头突然现身,告诉我们邵氏曾经缔造了怎样影响后人的武侠片。在随碟发行的纪录片里,有兴趣的观众可以津津有味地看到邵逸夫坐着车牌号为“6”(象征着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六)的豪华轿车,一路上经过香港的大街小巷,依然像无数次经过他的电影王国一样运筹帷幄。还有曾经随着邵氏的辉煌而红极一时的女明星凌波、郑佩佩等回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更令无数香港电影人魂牵梦萦的是邵氏坐落于清水湾自成一国的片厂,那可以好几部戏同时开拍的庞大机构,那不可估量具体价值的道具房,不知如今是否在岁月的灰尘里兀自寂寞。
在香港电影进入史上最低点的“冰河期”时,回顾邵氏数十年历程也成为一件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而如果能从中获得些许对当下有所借鉴的经验,那就是邵氏这个被称为“活化石”的电影王国跨越时间的力量。但无论如何,邵氏都不是一个有可能再被重现的神话,它所呈现的最为精彩的那部大戏,其实就是自己的历史。
邵氏旗下拥有许多在六七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女明星,如凌波、乐蒂、林黛、何莉莉、郑佩佩等,构成了邵氏一道独特的风景。
商人精明本色独特家族企业
邵氏兄弟是宁波人,一门四杰,大哥仁杰、二哥仁枥、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邵逸夫最小,叫仁楞。由于做电影生意要出名,父亲不同意。于是另起外号,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起名叫逸夫。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经商的精明头脑,比较知名的事情是邵醉翁力捧陈玉梅的逸事,由于当时“天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邵醉翁发现陈玉梅朴素随和,便以巨资捧她成为中国电影皇后,陈玉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电影公司也永远不能将她挖走了。所谓长兄如父,邵醉翁集邵老大、总经理、导演于一身,其长袖善舞的精明为兄弟们树立了榜样,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四兄弟中老二任会计,内部掌握财务开支,从源头上把关,老三和邵逸夫任发行,几兄弟不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协调,在影片拍摄上也全员出动。公司成立之初,生产的十一部影片,基本上是老大执导;老二、老三独立或联合编剧;邵逸夫不仅会编剧还能做摄影。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得来的抽成统统进入家族账下,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程度缩短了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当然这必然造成一些影片质量欠佳,也为同行间诟病。
邵氏兄弟分道扬镳
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等,而它们又分别是什么来头呢?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并将之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进入50年代后期,由于电懋的成立,香港电影业竞争越发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制作策略已无力招架新挑战。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缩电影制作的业务,转而大量收购戏院及从事地产业。
1957年邵逸夫从南洋来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届五十,因不满二哥作为,想接掌制片业务,以稳定片源,兄弟俩最终决定在业务上分道扬镳。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标识与兄长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则主管制片业务。
邵氏称霸天下二十年
在邵氏字典中“赚钱”永远是第一位的。于是如何赚钱就看邵逸夫的几个高招,首先是清水湾开山填土,大兴土木建造“邵氏影城”,最终建有大型隔音摄影棚、置景场、办公大楼及彩色冲印厂、员工宿舍及各种技术室,是远东最大的片厂。随着清水湾片厂落成,邵逸夫也打造了一套管理制度,保障片厂可流水作业。从1959年建厂到1979年的20年间是邵氏称霸天下的时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国的黄金时代,阵容强大,出片水准高,当时实施的计划就是———大投资、拍大片、赚大钱。一些高水平的大制作使得与“电懋”的竞争反败为胜。而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大导演逐渐组建自己的制作队伍,演变出不同的派系阵营。邵氏最知道观众想看什么,邵逸夫自18岁开始就直接面对观众,哪些影片一定卖钱、哪些影片可能冷门,他都很清楚,可以说他是在观众群中成长的,所以贯穿始终的就是“观众至上”的传统。
克己之功和容人之量
作为一位资本家除了善于经商的精明头脑外,克勤、克俭、表率作用是值得员工敬佩的关键所在。邵逸夫的勤奋和毅力非一般人能比,如张彻所说“每天工作16小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9时上班,上班前练两个小时气功,从不间断。上班时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写好纸条,每人一张,到厂后第一件工作先看导演前一天拍好的*,站着看,一边看一边做甩手运动。每个月开拍影片剧本、故事,他要亲自审阅,自己不看剧本时,由导演或看剧本人向他报告,由他最后裁决。”邵逸夫曾说,他没有娱乐,看电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娱乐,更是他对员工的教育,他自称自己是全世界看电影最多的人,80岁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令员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时一定到片厂,工作人员迟到可以容忍,开会、试片等,他一定先到,其他人员迟到也不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邵氏的“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口述:周承人、李以庄夫妇(香港电影历史资深研究学者,预出版专著《香港电影史》)
采写/整理:本报记者张悦
■邵氏四大导演
邵氏的历史,其实是脉络清晰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黄梅调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60年代中期往后,在张彻和胡金铨的极力倡导下,邵氏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期,楚原在70年代和古龙合作拍摄的奇诡刀剑武侠片延续着邵氏的辉煌。
李翰祥:开创黄梅调电影
李翰祥在邵氏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当时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担任主演拍摄出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李翰祥随后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胡金铨、张彻:确立新派武侠片风格
与李翰祥不同,胡金铨和张彻则以拍摄武侠片闻名,他们的风格被人定义为新派武侠电影,确定这一派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1966年起用岳华、郑佩佩主演的《大醉侠》,次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元的影片。
楚原:最古龙的武侠片导演
楚原拍摄的影片多以古龙的小说为蓝本,他的《流星。蝴蝶。剑》等都是这类超现实武侠片的代表作。经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现的演员是狄龙,当年,人们习惯地把楚原、古龙和狄龙三人称为铁三角。整理:张悦
■现在时
专访邵氏兄弟公司制作总监黄家禧
给香港一个最大的影视城
香港邵氏兄弟公司的制作总监黄家禧先生表示邵氏正在盖一个全新的电影拍摄基地,在东南亚、在全世界也是最大的、最先进的影视城,希望给香港电影人一个最好的拍片地方。把它贡献给明年中国电影100周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礼物。
采写:本报特约记者袁蕾
专访天映娱乐中国首席代表汪之雄
天映娱乐大打邵氏牌
汪之雄先生向记者介绍说:“邵氏比较完整保存的共有772部,对邵氏这些经典的作品,我们一定会很好地加以利用,对于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会以35毫米胶片让它们重现银幕,其他的我们也会通过家庭影视产品、收费电视等平台推出。”天映娱乐将继续每个月发行8部邵氏精彩巨作。
采写:本报记者张悦
■电影笔记
一面奇妙的招牌
“邵氏”是一面非常奇妙的招牌,无论你是属于哪一个年龄层的,都会找到属于自己年代的邵氏记忆。父母的一代,不,那一辈的父亲大多忙于工作养家,很少进电影院,倒是不少年轻母亲带着孩子们去看电影,两个孩子一张票,蛮划得来的,我就是这样拖着母亲的手,在住处附近的乐都戏院看了很多邵氏电影。
印象中很少看黑白片,大概当时大家都更喜欢那“综艺体彩色阔银幕”的biggerthanlife感觉,看完了把银幕上的千娇百媚花团锦簇金雕玉砌,都一并打包带回家去,在一个又一个悠长的下午慢慢消耗着,等待下一次的“盛宴”。
那时候每月一次到报摊购买新鲜出炉的《南国电影》是莫大的喜悦;那时候也没有电检*制,看《独臂刀》(1967)是跟着哥哥一伙儿去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经典邵氏经验是与同学们瞒着家长去看吕奇导演的“咸片”。
三十来岁的朋友,他们的邵氏回忆并不是封锁在热闹的戏院里,而是在夜半无人亦无私语之时,一部接一部地狂看海外发行的录影带,都是些配了英语对白的武侠动作片。
至于二十出头的一代,虽然错过了邵氏的经典,却也朦朦胧胧地听过邵氏影城的神话,即使没有看过“必属佳片”的“邵氏出品”,却都认得一年一度出席香港小姐选举的邵逸夫先生。
邵氏尚未成为历史,但对邵氏很需要进行研究。不是对任何事物都可进行历史研究的。这里面要有一些基本的条件。例如一定的时间跨度,期间有相当的变化和发展,又有可供参考的文献和材料流传。此外,研究者和被研究的事物之间最好有足够的时间距离,对于建立冷静的观察和公允的态度来说,这是有帮助的。就此而言,邵氏电影基本上具备了进行历史研究的条件,毕竟这已是超过七十个年头、内容繁复多样的历程。
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从上海到香港,历时近大半个世纪,不但对本地电影工业影响深远,在中国电影史上也占了很重要的一个位置。
□黄爱玲(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本文节选自《邵氏电影初探》前言)
策划:本报娱乐新闻部
学术顾问:陈山、郝建、陆弘石
参考资料: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2004/1208/200412892937.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1:49
是香港的邵氏电影公司
1958年,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在香港成立,此后30年间,邵氏电影渐渐长成华语影坛的一支奇葩,无论什么时候,提起华语电影,绝对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邵氏电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邵氏电影的黄金期,它在香港影坛处于霸主地位,无人能出其右。要紧的是,它的影响力绝不仅仅局限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邵氏电影的影迷群遍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社区。
昔日辉煌
邵氏的历史,其实是脉络清晰的: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黄梅派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60年代中期往后,在张彻的极力倡导下,邵氏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期,其中,又分成两个支派,一个是张彻力主的新武侠电影;另一个则是楚原,他擅长和古龙合作拍摄那些超现实主义的武侠作品。可惜的是,李翰祥、张彻已经分别于1996年和2002年离我们而去了。
不过,上面说的还只是狭义中的邵氏电影,要说邵氏最早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邵家兄弟1925年在上海成立天一制片厂拍片的时候。
邵氏在80年代中期停止影片的制作,邵氏的光环开始层层隐去,当然,谁也不会否认,邵氏电影是影迷心底一块永远割舍不掉的珍藏,我们期待着它再回来,或者仅仅是老片的修复重新上映,或者是邵氏风格在新时代的发展创新,总之是在等待它再次散射耀眼的光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1:49
是邵逸夫爵士,香港的电视台TVB8都是他创建的~~~~~~~~很有名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1:50
姓邵的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