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看图提问题”的能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0:5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7:07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青岛版数学教材中,非常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了大量的“看图提问题”情境。这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使学生们从义务教育一开始便埋下了“问题意识”的种子。并从具体情境设置中来调动学生们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对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及思维的发散都有很大的帮助。
“看图提问题”的关键是对图中表达信息的理解、提取、分析等。这也与现代教育对人才的新要求“学会应用信息、提取信息”的理念相吻合。因此我们要从现在起就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应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下面我就依据教材中设置的情境图,针对学生看图提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行以下研究:
一、一年级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
实际教学中,起初为了更温和融洽的进入学习氛围。我采取让学生们一边观察情境图,一边发表想法的教学方法。
面对“情景图”呈现出的美丽画面,学生们在赞叹欣赏的同时,并自由发言。过程中极易出现这样的场面:当内容丰富,色彩艳丽的画面出现以后,我随即提出:“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由于观察目的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水平不同,提出的问题也是各式各样。有的说“鸟儿在飞”,有的说“花儿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能给你编成一篇童话……这些大都是对图画的简单描述,都不能体现出所谓的“数学问题”。
接着,对同学们积极发言进行鼓励后,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其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对图画进行重新观察。“刚才你们回答的鸟儿花儿都是正确的。那你们能说出来有几只鸟,几朵花吗?”这时,学生们便会数一数具体的数量并回答。紧接着再问:“你们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激发学生们的提问数学问题的兴趣……
最后,要在看图之后让学生复述一下了解的信息有几条,都有哪些内容。再让他们找出关键词,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信息,把修饰性的词语去掉,把表示数量关系的字或词用准确,并且板书出来。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开始的发言大都是对图面的描述,并非是提问题的。此时老师就需要去鼓励、引导并解释,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二、一年级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巩固
“问题意识”的种子已经存在学生们的心中,并将要慢慢发芽时,须对其进行巩固、完善。为学生真正具备问题意识能力打好根基。放到具体教学中来说,是使学生们能对“情景图”的内容抓住重点,更有效的把握需要的信息,以提高效率。
现实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用的信息整理出来了,还要让学生学会区分重要信息和一般信息。这时候就需要学生们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区分,有针对性。要求学生们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要提出对应的问题。即按照要求的方向去思考、提问,是对之前问题意识能力培养的定向化巩固。
例如:在关于“分类”内容的教学中。当信息整理后。
我说:“哎呀,内容这么多,真乱。”
学生点头表示有同感。
我又说:“对话框中都说了跟什么有关系的事情?”
学生回答:“跟牌子和人有关系。”
我说:“那好,我们来整理一下,把跟牌子有关系的放在一起,把跟人有关系的放在一起。”
……
通过与学生互动,一问一答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整理信息,同时把对话框内容分类写出板书。这样可以训练他们把相关信息综合考虑,摒弃无关信息,也掌握有序思考的方法。把整理好的条件,一类一类来处理。
这时我提问:“关于牌子,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回答以后,让他们完整地叙述题目,以培养他们“数学”的语感。
问题解决了以后,我经常会适时追问,以达到举一返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我的口头禅是:“你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去归纳、总结,把单独的一个问题系统化。
再例如:有这样一幅情景图“25个同学去划船,每只船限乘6人,至少需要租多少只船?”。同学们有的答4只的,有的答是5只,我向答案是5只的同学质疑:“算出的得数本来是4,你为什么说至少需要5只呢?”。孩子们回答说:“如果租4只船,还剩下一个小朋友在岸上,所以多租一只船”。我进一步提问:“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回答也是多种多样:用桶装水的时候,装饮料的时候,装油的时候,用盘子装桃的时候等等,学生自己总结出:这都是用物体装东西的情况。真是总结得精彩及时!
因此,问题意识能力的巩固不仅需要对问题有针对性,也需要发散思维,触类旁通,对类似的情景有思考。让孩子们既具备提问的意识能力,又不拘泥于情景图中的情景。
三、一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能力的提高
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能力的提高是在熟练掌握方法的情况下,多加练习,多加思考。以达到量变引起质变,使问题意识能力对孩子们终身受益。我认为:一年级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提高需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学会观察。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选择信息,选择信息的前提是发现信息。“看图提问题”情境一般都有多个数学信息,既有文字信息,又有图画信息,因此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
2.学会选择。什么样的数学信息属于一类,这要看信息间的关系。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选择信息时,一定要借助直观图画,使学生明白,哪些信息说得是一回事。比如: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02页上的“我学会了吗?”情境图,文字信息有“我家一共养了16只兔,这边有……”,话没说完,我问学生:“谁能把这个不完整信息补充完整?”学生通过数数,得出“我家一共养了16只兔,这边有9只”的信息,我又问:“这个信息中有‘这边’这个词,说明还有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还有“那边”,“那边在哪里?”学生很自然地去找远处的小兔,而不会没有目的地去找与其不相干的信息。
3.学会分析。学会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将图中信息找到后,就要根据信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问题时用什么方法是很重要的。虽然一年级只学过加减法,解决问题不用加法就用减法,但什么问题符合加法的含义,什么问题符合减法的含义,有部分学生并不是很明白,有的只是凭感觉来列式计算。因此,当学生要解决问题前,应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将所选择的信息合起来,还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个数,经过分析,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问题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巩固、提高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关键是培养,使这种提问的能力内化吸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伴随孩子们成长。这需要我们老师耐心的引导并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孩子们能“看”到一个由生活情景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作用很大,学生受益非浅。每次运用情境图,都进行如此的训练,他们就会学会面对大量纷繁的信息,知道如何去整理、归纳并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提问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