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0:5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1:18
历史上经常出现文学上的大家,但这种文学家是稀缺的,出现的时候总分布在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地域。在中国两三千年中,在某个时代出现了三个文学大家,而这三个文学大家又恰巧是父子兄弟,而他们的姓氏又恰好是苏姓,就是如此。
就如曹操父子三人一样。文学大家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家庭环境、自身天赋及周遭环境等等。没有人能保证把一个人培养成大文学家,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像这种文学家的“集群现象”只是偶然,像这种偶然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出现很多次,这种偶然恰巧发生在了苏氏父子身上。
北宋时期大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才识》中写道:“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一门三文豪,“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大家熟知;“小苏”苏辙官做的最大,政绩斐然;而他们两个的父亲“老苏”苏洵,其所著的《颜书四十韵》等名篇,历来被当做经典传诵,他作为父亲的成功,更是为人称道。
《三字经》里有这么几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我们从这几句中可以知晓,苏洵二十七岁之前,读书并不认真,所以他十八岁时乡试没中,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乡试没中,苏洵干脆就彻底放飞自我不读书了,从此,游山玩水就成了青年苏洵生活的主旋律。
相比于苏洵的我行我素,苏洵的两个哥哥却打小就读书十分努力,并早早考中了进士。苏氏家族家风优良,一路传承,苏序在苏家家风的影响下,也成了一个人品不凡的无私之人。苏家在眉州,有不少良田。苏序不像别家那样大量种植稻米,他也不储存稻米,还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乡人们都不知道他为何这么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序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并且熟悉农业知识,同时乐善好施,但他的优良品质,远不止此,他的个性和人品对后代同样影响深远。不过,苏序对于后辈的文学生活并无什么大的影响,只是一点,苏序的名字是“序”,这可难坏了经常写序的“三苏”,尤其是最为出名的苏轼。
哥哥们功成名就,苏洵却整日吊儿郎当的瞎混日子,不少同乡人问苏洵的父亲苏序为什么不对苏洵严加管教,苏序答:“犬子年幼,心性未稳而已,何必担心?洵儿特立独行,定非凡人,倘加以磨炼,定有出头之日。”苏序眼光锐利独到,看人很准,再加上知子莫如父,所以他坚信早年游手好闲的苏洵,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1:19
这就是现在常说的书香门第 代代相传都是有文化之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1:19
父亲是苏洵 儿子是苏轼和苏辙 其实很好分辨哦,古人起名很讲究的,父亲的名字偏旁是“氵”,儿子的名字则偏旁是“车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1:20
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出现多个文*家,关非偶然而是家族传承的教育和修养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1:20
正所谓是根红苗正基因是个很强大的不可忽略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