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0: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0:05
高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提高阶段。按照课程标准的分学段目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仍然是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指标是:1.阅读时能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2.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3.学会叙事性作品、说明性作品和诗歌等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4.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同时还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阅读,在阅读交流和讨论中,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等。可以看出,第二、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集中在“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阅读理解的层次有明显的差异:第二学段侧重读懂、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第三学段着重在领悟文本的表达方法,诸如学习各种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揣摩各类文章的表达顺序、文章中词语句子的感*彩及表达效果,对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进行评价,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汲取更丰富的语文营养。我为了达成落实《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实施的教学策略有:1、紧扣中心,板块推进高年级的课文与中年级的课文相比,篇幅要长。不少高年级教师埋怨:课文长,来不及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从抓整体入手,做到长文短教。教学还是停留在逐段串讲分析上。可以采用“紧扣中心,板块推进”的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即在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围绕课文中心,将课文内容重新组合成若干板块,引导学生分板块读议感悟。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篇幅较长,我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引导学生从想象中感受柳树的神奇(6、7自然段);从对比中感受柳树的神奇(8自然段);从品读中感受柳树的神奇(5自然段)。最后连起来朗读最后一段,体会柳树身处逆境,不抱怨,不畏怯,顽强生存,坚持抗争的精神,联系实际感悟人生哲理,从而落实教学目标。2、走进文本,展开想象,体会句子的含义。品味含义深刻句子意思的能力,是一种要求较高阅读能力,也是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难点。这需要教师教给品句的方法。一般来说,凡是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与文章中心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如最后一句话“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联系6、7自然段体会柳树遇到的死亡之路,以及它如何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一片绿阴。”从而感悟柳树坚持与命运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学会联系课文具体内容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中7自然段,“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但它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有一回起死回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从一次次的朗读中展开想象,加深理解,感悟柳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与环境坚持抗争的精神。4、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青海高原一株柳》虚实结合,通过想象来突出柳树的顽强生命力学生容易发现,8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学生不易发现,因此我设计了问题引导边读边思: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雷电风雪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特别是作者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它们在干什么?既然陈忠实对高原上的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为何对家乡的柳树用上这么多笔墨呢?学生能够读中比较,从而体会到作者的对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