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散文阅读:怎样快速读懂一篇散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1: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1:27
怎样快速读懂一篇散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多读,是读懂散文的必要步骤。
怎么读散文五要素
散文有五大要素:情物、情缘、情义、语言、形式。读散文,品味语言,体悟情感是最重要的。想要体悟情感,就要理清散文的这五大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作者能够落笔成文,大多是因为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想。看到一个事物,联想到其他人事,一些感情就生发而来。每个作者都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个作者,表达不同的感情时,用到的语言可能都大不一样,有温婉细腻的、有豪放霸气的,不同的语言,就表达了不一样的情感。作者写作的技巧也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对作者而言,所有的结构形式、技巧都只是情感表达的形式。换句话来说,文章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那是由作者的情感所致。读懂了情感,就读懂了文章。读懂了一词一句、一段一式,就品出了情感,读懂了情感又更能体会其一句一言,这是相互促进的。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注】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注】梭梭:一种灌木或者小乔木。
读一篇散文,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读出五大要素。
情物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达理念,传达情感,可以是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这个物注入了作者的情感之后,就不是一般的物了,不同的作者注入不同的感情,那个物也可能不同。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残荷”在林妹妹眼里是有灵性、有故事的,在贾宝玉眼中,那就是应该被拔掉的一张破烂的荷叶。再比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白杨,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读懂了情物,就读懂了文章。
情物,一般在标题中就直接体现出来,无需寻找。难的是体悟其意象。想要读懂情物的象征意义,是需要一定的文学积累的。我们在赏析诗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意象,这些意象的表征意义是可以迁移到散文中来的,只是散文中的意义更为广泛。
《柴禾》的情物:柴禾。我们的目的是要弄明白这个情物的象征意义,这要求在第一遍阅读时就要做到。因此,当我们看见标题,就要知道,作者想要借助柴禾来表达情感,在第一遍阅读的过程中,要圈画文中出现的对柴禾的字面解释。第②段的开头“柴垛是家力的象征”,第④段的中间“它们是家的一部分”,这两句话直接道出了柴禾的含义。从第①段“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柴禾”是拿来烧火取暖的,是一种“生活物资”。但是情物的含义,绝对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其升华,读懂其抽象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反复读散文,在读懂了语言、形式、情缘之后,情物的抽象意义会伴随情义而渐渐清晰。(柴禾的象征意义会在继续品读文章结构、语言的过程慢慢浮出水面) 情缘
情缘,即情起的缘由,也就是写文章的出发点。作者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写一篇文章,也许是触景生情、触物生情。但同样的景物,入了不同人的眼里,触发的感情却大有不同,这不同的根源就是情起的缘由。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追昔抚今,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情缘,换句话来说,和作者的背景、人生阅历等个人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了解写作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往往和背景、环境有关。
《柴禾》的情缘:假设我们不知道作者的背景,仅从文中“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第⑤段)以及作者多次搬家,就可以知道作者至少已经步入中年,这个时候往回看柴禾,多少都有一种怀念的味道。
形式
《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琐忆》画龙点睛的议论,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鉴赏散文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
其实每篇散文都有一条线,这条线让文章自然生成一种形式。读散文的时候,就要把这个形式、框架读出来。这条线往往是由情物牵着,有时候是时间的推进,有时候是情物的变化,有时候是情物的各种相关故事。形式和情感有很大的关系,情感激昂的,文章结构多跌宕,情感柔和的,文章多是娓娓道来。
《柴禾》的形式:柴禾的变化——烧剩下一半→闲置在院子→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最后自己变成一堆灰,不是被烧的。从柴禾的变化来看,它们自剩下一半起,就不再起到什么物质上的作用,但是直到自己化成灰之前,都安静地躺在墙根,并没有被主人家丢弃,这不难看出作者对它的不舍,毕竟它是“家的一部分”。不仅是作者不舍得丢弃这些柴禾,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周围,包括我们自己,都有一些我们舍不得丢弃的物品,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不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怀念吗?柴禾不再被当做物质需要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不再使用柴禾取暖,取而代之的是煤、暖气。与其说作者怀念柴禾,不如说作者怀念传统生活方式。此时,我们可以理解柴禾的一个象征意义——传统生活方式。
《柴禾》的前⑥段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理解,在第⑦段的时候,突然从“柴禾”跳跃到“人”,有了质的飞跃,是一种升华。单单从结构上很难理解这种升华,此时,我们就要再一次阅读散文,主要是品读语言。
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装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也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柴禾》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平实的语言中又渗透着丝丝的伤感。作者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第②段写到“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第③段中则写自家柴垛“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这体现了作者的丝丝骄傲之意,以及对柴禾的喜爱之情,从这时候开始,柴禾就不仅仅是一般的物资,它已经被悄悄赋予了物质以外的意义。第④段的时候,作者则直接表达了对柴禾的感情——它们是家的一部分,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结合这些句子以及文章的形式结构,我们可以得出“柴禾”的另外一层含义——精神寄托。
在读第一遍或者第二遍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难以理解第⑥段和第⑦段从柴禾到人的升华。第⑥段的画线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腐朽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之情。
人和柴禾有什么关系呢?柴禾最后变成了灰,但“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人也一样,“他是自己死掉的”,和别人无关。第⑦段则写了各种“推脱关系”。这样看来后面这四个段落就浑然一体——无论最后变成了灰烬也好,死掉了也好,都与他人无关,是自己变成这样的。但是,我们都缺少了对这些细微生命的关注,表现了我们对这些细微生命的漠视。
反复品读语言,你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并没有对与错,因为这些感受会因人而异。就像《柴禾》的作者,可能他在年轻的时候,对柴禾并没有这样的精神寄托,也不会有这么深的怀念之情。
情义
情义就是文本的主旨。一篇文学作品总是要传达或者表现一些什么。在读懂了文章的情物之后,我们就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情义。要读懂文章的情物,就要细细品读文章的形式、语言、情缘。
《柴禾》的情义:柴禾的意义——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柴禾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对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念,对细微生命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