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1: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0:24
龙之魂《女人天下》浅谈十二之灼鼠之乱- -| 回首页 | 2005年索引 | - -圣斗士里隐瞒了非常恐怖的剧情东亚传统国际关系与近代化的冲击
东亚传统国际关系与近代化的冲击
自古以来,东亚世界是以中国各大朝代为宗主,周边国家为属国的华夷朝贡国际*。到了19世纪初期,东方世界的国际关系,就是以清朝为中心,朝鲜、琉球、暹罗、苏禄、南掌、缅甸、越南等国为属国的宗属关系,也可以叫做朝贡及册封关系。
一、册封*
册封*,是传承了上千年的东方国际秩序。这种*,形成于商周时期的天子分封制。一开始,天子的*控制力非常有限,东方*的大多数土地都由天子分封给世袭的诸侯来统治。随着天子统治地域的扩大,尤其是秦朝以后,天子的直接统治区域已经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内陆(除东北、*、新疆和长城以北的内陆地区)。然而,天子的恩威,仍然要继续扩大,这样,邻近内陆的各个部落为了自身的生存,纷纷主动归附天朝。天子便满足了各部落的要求,没有继续扩张,而是把那里的土地分封给了这些部落首领,封他们为该地的国王。得到天朝皇帝恩准的国王,才是符合东方国际体系的真正的国王。该部落也变成了天朝的属国,要遵循朝贡之礼。同时,天朝也需承担起了保护该属国的责任。册封*由此正式形成。
册封*,也可以称为朝贡关系,是以宗主国(a suzerain State)和属国(a tributary State)两方面构成。宗主国是上国,君主是皇帝,也是东方世界唯一的皇帝,各国国王或君主都须臣服于皇帝的统治,整个东方世界都是皇帝的天下。宗主国与属国是上下关系,属国之间则是平等关系。这种国际体系与近代西方与当代流行的国家平等论是相悖的。然而,虽然是上下关系,但却不是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与西方所谓的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是有很大区别。
接下来看一下属国的划分。按照现在普遍认同的观点,属国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其实不然,东方的属国,有许多种类型。举个例子,明朝的属国,分为朝贡国、藩属国、附属国、服属国、赠贡国、屏藩、藩屏等许多类。每种属国所履行的责任与义务都有区别,不能等而划之。而到了清朝,属国的类型大大缩减,只分为朝贡国、藩属国和附属国三类。由于附属国只有一两个,而且都是疆域极小的国家,因此清朝的属国,主要是指朝贡国和藩属国。
朝贡国和藩属国对于宗主国大清朝,都有一系列的经济*军事上的规定,清朝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由礼部与理藩院两个部门负责。礼部处理的是对朝贡国的关系,理藩院处理的是对藩属国的关系。根据《嘉庆会典》的记载,截止到1818年,礼部管辖的属国(即朝贡国),有朝鲜、琉球、越南、南掌(即老挝)、暹罗(即泰国)、苏禄、缅甸以及西洋的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罗马教皇厅(即意大利)、英国、瑞典、丹麦等等;理藩院管辖的属国(即藩属国),有*、回疆、外蒙古、内蒙古、廓尔喀、哈萨克、尼泊尔、锡金、不丹、浩罕和俄罗斯等国。朝贡国的君主一律被封为国王,藩属国的君主绝大多数被封为汗。(注:俄罗斯沙皇被封为察罕汗)有些藩属国有朝廷派驻的**辅助统治,因此这些藩属国在清朝后期,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逐渐被确认为中国的领土(领土是西方国际法下确认的概念,东方国家更多的是使用“疆域”一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并不是世人想象当中的闭关锁国、对外混沌无知,而是有一套完整的符合东方传统文明的外交体系,并与许多国家保有外交关系,其属国的数量之多、地域之远,不亚于明朝。
下面我介绍一下册封*的本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册封、颁历、朝贡、华夷思想。
a. 册封,就是宗主国的皇帝对属国的君主封以国王或大汗的名号,确定其统治范围,并赐予国王之印,给予外交承认。
b. 颁历,就是宗主国把本国使用的历法传给属国,朝贡国也就能成为所谓的“奉行正朔”。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关系重大。历法直接就决定了农耕的时间和方式,在以农耕文明为主和以农耕作为主要生产力的古代东方国家中,准确的历法显得格外重要。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发达,能制作出较为准确的历法,这也是许多东方国家愿意以臣服之礼换取中国历法的原因。事实上,各地的气候变化与中国不同,就是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也不相同,同一个历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日本就曾经吃过这种苦头,这也是中国历法的一个局限性。可惜的是,许多属国仍然执迷不悟,希望得到中国历法。
c. 朝贡,就是属国定期向宗主国贡献物品换取回赐的过程。这当中有一套繁复的礼仪,朝鲜和越南两个国家还规定了专门的朝贡路线。除了上贡品之外,属国还要向宗主国献上表(即上奏文),向皇帝报告本国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皇帝会根据这些情况判断该国君主治理国家的功过,派遣敕使去属国给予一定的赏赐(即回赐)或惩罚。敕使的迎接礼仪也是同样繁复的。
d. 华夷思想,来源于古时汉人自尊自大的思想,自认为是天下唯一的文明国家,是世界最高的中华文明,而在汉人活动区域之外的国家就是野蛮的夷狄。以后的辽金元清等非汉人建立的朝代,也秉承了这一思想,认为自己统治的国家就是世界中心,也就是中国。华夷思想也是古代东方国际体系的精髓、册封*的核心。
册封*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附加规定了经济贸易的区域。明清两代,海洋方面,中外经济交流被限定在几个港口当中。明朝中后期实行一国一港制,即给每个贸易国家分配一个合法的贸易港口,比如宁波港对日本贸易、澳门港对葡萄牙贸易等等。如果该国到其他港口进行贸易,则被视为非法,朝廷有权取缔(注:虽然明朝有权取缔,但明朝后期**,又与巨商大贾有着秘密的协定,因此对外贸易*较小,取缔之权使用不多,主要是针对倭寇的;而清朝的*就大多了,主要针对的是后到的几个西洋国家,比如英国、瑞典、丹麦等等);清朝实行多国一港制,即只开放广州一地,供所有西洋国家进行贸易。虽然只有一个港口,但清朝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使对外经济长期保持出超状态。鸦片的输入其实就是英国为了改变对清贸易的逆顺差而做出的非法举动,直接导致了后来的鸦片战争。另外,清朝还专门设了上海港与琉球进行贸易。陆地方面,明清两朝开放边疆贸易,主要是针对朝鲜越南两个朝贡国以及所有的藩属国。除非有战争发生,否则边疆的贸易一般不会受到太大*,这是与海洋贸易不同的地方。对日本的贸易比较特殊,明代是在宁波进行;清代在康熙帝平定三藩前由广东平南王负责对日贸易,之后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通过朝鲜这个中介国与日本进行间接贸易。因为清朝与日本没有*上的外交关系,日本不属于清朝的属国,也就没有下赐可供贸易的港口。
以上简单介绍了册封*的概念,下面重点谈谈十九世纪后期这一东方传统体系在与西方的国际法体系碰撞时产生的近代化冲击。而鸦片战争恐怕是东西方两大国际秩序冲击的起点,因此笔者把这场战争作为一条分界线,分别来谈谈战争前后东方各国的变化,以起到比较作用,让大家能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二、鸦片战争前的东方各国
鸦片战争之前,尽管有东方各国之间仍有无数的纷乱战事,但还没有真正与西方文明产生巨大冲击。尤其是清朝平定蒙古以后,东方土地上已经很少有国家间的大战发生。清朝、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等国默默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期间,他们都在排斥西方文明,只是有的国家排斥的程度小一点(如清朝、安南)、有的国家排斥的程度大一点(如朝鲜、日本)。明清时代的中国历史,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在此不一一赘述,主要讲比较有针对性的朝鲜、越南、日本三国。
1. 朝鲜
韩国历史最后一个朝代朝鲜王朝(也称李朝),自明朝初期建国就成为了大明的属国,也是朝贡国。以后,朝鲜在*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学习明朝,把明朝作为天朝父国,可谓是明朝的翻版,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10年朝鲜王朝灭亡。
朝鲜在学习明朝的同时,也无形中“学”到了明朝的**和权力斗争,曾经出现过东人西人南人北人四大派混斗的局面,甚至在日本和满洲入侵时也是内斗得乐此不疲。奇怪的是,这样激烈程度内斗的朝鲜王朝在倭乱和胡乱时并没有亡国,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自清朝两次入侵以后,朝鲜便脱离了明朝,变成了大清的属国。清朝康熙皇帝把朝鲜划为朝贡国,要朝鲜遵循册封之礼。而朝鲜也享受到了头号属国的待遇。清朝曾只向朝鲜、越南和琉球三个属国派遣敕使,其中,越南敕使的官阶是正五品、琉球敕使的官阶是正七品,而朝鲜敕使的官阶却是正三品。另外,越南和琉球的国王只相当于清朝的郡王,而朝鲜国王相当于清朝的亲王。可想而知朝鲜对于清朝的重要性。
然而,朝鲜似乎并不领清朝的情,因为朝鲜君臣念念不忘明朝的恩威,朝鲜西人党*宋时烈曾经提出过讨伐清朝的北伐论,并秘密与日本和台湾郑氏联手共同对付清朝。另外,朝鲜把清朝皇帝视为“胡皇”,而把自己视为“小中华”。小中华思想到了十八世纪后期逐渐演变为民族独立思想,朝鲜的反清民族主义就此抬头。
在外交上,朝鲜实行锁国排外*。清朝的锁国,是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的,也尚未达到杀伤外国人的排外地步,而朝鲜的锁国,从十七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其排外行动在东方各国中恐怕是最厉害的,这与抵制天主教有着直接关联。
*上,十八世纪后期,朝鲜的朋党*已经延续了四百个年头。当时的朝鲜国王英祖大王就因为朋党斗争失去了他的生母和儿子,因此,英祖颁布了“荡平策”,严厉打击朋党斗争,加固了*集权。然而,他重用的近臣洪国荣却改造了朋党*,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外戚权阀的势道*。
英祖大王死后,王位传给了他年幼的孙子,也就是正祖大王。为了保护正祖的安全,洪国荣等人出生入死,建立了功勋。同时,洪国荣的叔父洪乐纯是正祖的外祖父,那么洪国荣自己也就成为了外戚成员之一。因此,洪国荣深受正祖的重用,把持了朝廷大权。势道*就此开始。
然而,洪氏的势道*很快就结束了。洪国荣*卷进了王妃被杀一事而惨遭罢免。取而代之的就是维持六十年势道*的最强外戚——安东金氏。
1800年,正祖早逝,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纯祖大王。曾经担任过纯祖的老师并出使过清朝的大臣安东金氏的族长金祖淳受到了重用。金祖淳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纯祖,也就是后来的纯元王妃。而金祖淳本人又被纯祖尊为义父。从此以后,安东金氏几乎完全垄断了王室成员的嫁娶,把王室变成了亲家的亲家。至于朝廷各大要权,也大多落于安东金氏之手。
安东金氏掌权时,朝鲜的排外活动上升到了颠峰。以前的排外,主要是对西方人的。而此时的排外,甚至连清朝人、日本人都算在其中。有个叫做周文谟的汉人,从北京到朝鲜去传播天主教,结果在1801年的“辛酉邪狱”中被活活烧死。1839年的“己亥邪狱”又烧死了三名法国人。1846年“丙午教难”,一个曾在中国上海接受洗礼的朝鲜人回到朝鲜后也被官府捕杀。英美法等国曾提出*,并要求朝鲜开国,都遭拒绝。排外程度可见一斑,朝鲜也因此在**的控制下国力大为下降,各地饥荒起义不断。
安东金氏的统治不仅引起了朝鲜人民的反感,也触动了其他权阀政客的利益。1816年,丰壤赵氏的族长赵万永为了夺取权力,把女儿嫁给了纯祖的儿子孝明世子,也就是后来的神贞王妃。丰壤赵氏的势道*也就此开始。朝鲜陷入了金赵两家的统治和斗争之中。
从1800年到1863年,纯祖、宪宗和哲宗三代,朝鲜*一片混乱,对外更是混沌无知。鸦片战争前后东亚国际体系急转直下,然而朝鲜对此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对即将而来的冲击没有丝毫的威胁感。
2. 越南
在越南帝国建立之前,越南长期处于*状态。越南北部是由黎氏家族建立的安南王国,越南南部是由阮福氏家族建立的广南王国。1661年,安南黎朝的国王黎维琪遣使到北京,接受清朝的册封,从此安南成为了清朝的属国。不久,广南王国也变成了清朝的属国。然而,安南王国和广南王国内部经历了不少*,到了十八世纪中期,两国都已经灭亡,代之而起的是西山朝,同时两国停止了与清朝的关系。1793年西山朝的君主阮光瓒被册封为安南国王。安南重新回归册封*。
1802年,西山朝国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南王国王室的后裔阮福映(复姓阮福,不是姓阮)在法国人的帮助下推翻了西山朝,统一了安南,建立了阮朝,并登基为皇帝,改年号为“嘉隆”,是为“阮世祖高皇帝”。这是即日本之后,东方又一个敢向中国叫板,自封皇帝并建立年号的国家。1803年,嘉隆皇帝派遣使臣郑怀德进京,接受清朝皇帝的册封,并在对清文书中自称为“南越国王”,并沿用清朝年号。对于这样的举动,清朝嘉庆皇帝表示能够接受,但不喜欢南越这个国号,于是把南越改成了越南,下赐“越南国王之印”。越南的国名,沿用至今。
嘉隆帝虽然表面上向清朝称臣,但心里始终想把越南变成与清朝同等的国家。因为越南人认为清朝统治者来自于北方少数民族,所以越南与清朝的关系就类似于中国古代南北朝的关系。清朝就是北朝,而越南就是南朝。因此,嘉隆帝发动了对南掌和高绵的侵略,强迫这两个国家对越南称臣。于是乎,在中南半岛上的中华册封*的翻版开始了。而且,为了避免被清朝追究责任,越南人还维持了高绵和南掌对清朝的朝贡关系。这样,对于高绵和南掌这两国来说,等于头顶上有清朝和越南两个宗主国。
嘉隆帝在对清称臣、对外扩张的同时,加大了国政改革。除了沿袭一小部分黎朝的制度(如科举制度)之外,嘉隆帝致力向清朝学习,建立了内阁和六部,模仿清朝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法律上,嘉隆帝废弃了自黎朝以来延续数百年的安南律法,以大清律法为模板,制定了著名的《皇越律令》。军事上,嘉隆帝效仿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军制,订立了十五万常备军,以及预备役、佣兵和志愿兵组成的军备体系,由皇帝直属。他还大量从法国购买西式武器,建立了一支甚至比清军更强大的军队。通过嘉隆帝的努力,越南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力大幅提高,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
1820年嘉隆帝死后,他的儿子阮福晈即位,改年号“明命”,是为“阮圣祖仁皇帝”。明命帝的野心比嘉隆帝更大,他上台后就颁布了三大国策:1.锁国*。随着英法荷等国对东南亚的渗透,越南也面临了巨大的压力。法国曾经三次(1817、1821、1824)强迫越南开国,并出动军队,却都被越南守军击退。英国也在1825年夺取了新加坡之后,强迫越南开国,也遭到了拒绝。同时,越南还强迫高绵和南掌也执行锁国*,排斥西方入侵。2.领土扩张策。明命帝不满足于把高绵和南掌列为属国,他还出动大军夺取他们的土地。虽然几次入侵高绵的战争都失败了,但越南还不满足,仍然积极整军备战。同时,越南还把清朝列为假想敌,部署北伐战争。为达这一目的,明命帝秘密把国号由越南改为“大南帝国”,表示要把越南变成一个中国南方的大帝国。3.统一策。这里说的统一策不仅是指土地上的统一,还在于民族的统一。明命帝强迫越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接受京族的文化习惯,企图将他们同化。这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
在明命帝统治的二十年里,越南穷兵黩武,国内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对外矛盾也在加剧。阮朝开国不到四十年的繁荣景象全被明命帝毁掉了,明命帝死后,越南国力大为下降,已经无法再维持他的三大*。就在此时,英国对清朝的鸦片战争也已经开始了。西方国际*的冲击也即将来临。越南面临了巨大的威胁。
3. 日本
日本是东方世界中一个长期游离于中华册封*的特殊国家。早在公元三世纪之前的邪马台时代,日本三岛(不包括北海道)上一共有一百多个部落国家,其中有数十个国家向着*上的朝代东汉以及后来的曹魏、西晋称臣,是较早纳入中华册封*的国家之一。到了隋唐时代,虽然日本的君主改称为天皇,但依然向中原王朝称臣。类似于笔者前面所说的越南,日本君主虽在名义上与隋唐皇帝相等、也订立了自己的年号,但日本仍然是中国的属国之一,并没有脱离朝贡体系。但是,唐朝灭亡后,日本逐渐断绝了与*的往来。在日本三岛上,天皇以及后来的幕府将军把土地分封给各地大名,形成了一个微型的朝贡体系,也是中华册封*的翻版。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代,北朝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统一了日本,并向明朝称臣。天皇失去了外交上的最高权力,足利义满以“日本国王源道义”的身份接受明朝皇帝的册封,定期向明朝朝贡。日本重新回归中华册封*。
到了十六世纪的战国时代,西方*举进入日本,也带来了天主教。依靠着西方人的帮忙,霸主织田信长开始了统一全日本的战争。当即将完成目标时,织田信长却被部将明智光秀所杀,日本再度陷入混乱当中。织田信长的部将丰臣秀吉继承了先主的遗志,通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统一了日本。随后,丰臣秀吉的野心促使他想把日本变成整个东方世界的中心,也就是想变成一个新的中国。基于这个野心,1592年,丰臣秀吉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从经济生产力的观点上看,日本传统的耕作方法效率很低,经历了战国的动荡,生产力低下,资源缺乏,遂要到朝鲜掠夺资源。
明朝万历皇帝受到朝中主和派的影响,决定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平秀吉”。然而丰臣秀吉决意要做“中国”的皇帝,拒绝接受明皇的册封,暴露了他欲取代明朝的野心。明朝因此派出大军支援朝鲜。丰臣秀吉死后,日本也从朝鲜撤军了。
1600年,织田信长的义弟德川家康发动了关原会战,推翻了丰臣家的统治,再次统一了日本,并建立了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幕府江户幕府。同时,日本通过对朝战争引进了明朝先进的耕作方法,生产力实现了飞跃,人民安居乐业,国力也大大加强。
德川家康死后,他的儿子德川秀忠继承了将军之位。德川秀忠虽然愿意与明朝修好,但拒绝让日本重新回到中华册封*当中。德川秀忠也与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西洋国家修好,甚至还封了一个叫三浦按针的英国人做大名。另外,德川秀忠以“日本国王源秀忠”的名义与朝鲜建交,并达成了贸易协定。
德川秀忠死后,他的儿子德川家光即位。德川家光发现天主教对日本的渗透已经造成下层百姓造反的心理,因此为维护封建统治下令禁止天主教。同时,德川家光执行锁国*,只开放长崎一港供荷兰贸易(后来又加上了清朝)。
江户幕府的锁国*虽然在一开始为国内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到了后来,安定的环境促使日本人口大大增加,新的耕作方式已经难以维继。江户幕府内部的文治派和武功派的朋党斗争也加剧了幕府的腐化。幕府对其他大名的不平等*也激化了幕府与地方的矛盾。这一系列的危机终于酿成了十九世纪初的农民*。同时,西南一些大名秘密与西方国家交流贸易,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日本逐渐具备了发动资产阶级*的条件。日本已经可以迎接近代化的挑战了。
三、鸦片战争后的东方各国
鸦片战争之后,东方各国逐渐感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威胁。虽然希望能走上像西方一样的近代化之路达到国家富强,但也担心成为西方的殖民地。所以,东方各国对于西方文明进行了选择性的采纳。清朝自鸦片战争后还爆发了太平天国和捻军之乱,并与英法两国进行了亚罗战争(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战争导火线是英国船“亚罗号”事件,所以又叫做亚罗战争),此后,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逐步接受了西方流行的《万国公约》国际体系,与西方各国按照《国际法》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对于原来的各个东方属国,清朝还是与他们保持原来的朝贡体系。东方各国也像清朝一样,与西方国家建立平等外交关系,但与清朝保持朝贡关系。这两种国际秩序的矛盾就此埋下,东方世界的近代化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下面,笔者再次举出朝鲜、越南、日本三个例子,以作出比较。
1. 朝鲜
鸦片战争开始时的朝鲜君主是朝鲜王朝第二十四代国王宪宗李奂(1834—1849在位)。1840年9月派到清朝去朝贡的使臣完昌君李时仁向宪宗报告了鸦片战争的情况。由于对世界的无知,朝鲜君臣都认为这场战争是大清朝惩治属国英吉利走私*的王道之战。1843年4月,朝贡使兴寅君李最应带来了《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1845年5月,朝贡使兴完君李晸应又给朝鲜带来了中国学者魏源的《海国图志》。朝鲜上下终于有了一丝震动,宪宗国王也下令加强海防,并开始*与清朝的贸易,以防止鸦片流入。不过由于朝廷内部势道*的影响,宪宗的很多*都没有完全落实。究其实,他们的思想与当时大清道光皇帝的思想一样,始终认为这是东方传统国际*下的战争,没有意识到西方近代国际*对东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个时候的朝鲜对外虽然相安无事,但国内状况尤其是朝廷状况却很差。安东金氏和丰壤赵氏的势道*斗争非常激烈。宪宗的母妃是丰壤赵氏的族长赵万永的女儿,在赵万永死后,她就成为了丰壤赵氏的族长,与她的兄弟赵秉燮和赵秉龟等人把持朝政。而安东金氏自金祖淳死后,他的子辈金祖根、金大根和金左根等人继续与丰壤赵氏对抗。
宪宗死后,没有子嗣。金左根从江华岛上找来了没落王族李升做新国王,是为哲宗(1849—1863在位)。哲宗即位后,已故宪宗的祖母纯元王妃金氏再次垂帘听政,金左根当上了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丞相),并把弟弟金汶根的女儿嫁给了哲宗,是为哲仁王妃。安东金氏的势力因此再次增强。
哲宗时期,朝鲜的宗主国大清朝和邻邦日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清经历了太平天国之乱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国内外矛盾大大增加,整个中国陷入了巨大危机之中。日本也*向西方各国开放,各地藩侯实力增强,与幕府的矛盾加剧。中日两国的变革即将开始。西方近代文明对东方传统*的冲击随着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东方朝贡*开始瓦解了。
清朝的恭亲王奕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了洋务运动。此事传到朝鲜后,恭亲王被朝鲜君臣斥责为“误国之人”。在日本,萨英战争和下关战争的结果也令朝鲜上下震动。因此,哲宗下令严格锁国,避免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哲宗死后,又没有留下后嗣。神贞王妃赵氏找来了没落王族兴宣君李是应的次子李熙为新国王,是为高宗(1863—1907在位)。李是应被尊为“大院君”,获得了一定的权势。三年后,赵大妃结束了垂帘听政,大院君掌握了朝政。朝鲜迎来了“大院君时代”。
大院君是个有雄略的人,在他的领导下,朝鲜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势道*的安东金氏和丰壤赵氏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朝鲜的国力也在稳固提高。但是,大院君坚持锁国*,排斥西方文明,并停止了对清朝的朝贡。1866年和1871年,法美两国相继入侵朝鲜,企图迫使朝鲜打开国门,却都在大院君强有力的抵抗之下而失败。从此,朝鲜上下对西方文明的恐惧心理逐步转化为仇恨心理和蔑视心理。
与此同时,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急于要和朝鲜建交,派遣使臣到朝鲜呈送国书。大院君认为日本君主自称为天皇即比朝鲜国王要高一级,加上已打退了比日本更强的美国和法国,因此更反对与日本建交。日本国内的“征韩论”随即兴起。但摄于大院君的压力,日本还不敢急于斥诸于武力解决这个问题。
1873年,高宗的王妃闵氏(就是后来的明成皇后)联合安东金氏的金炳国、金炳冀和丰壤赵氏的赵宁夏、赵成夏等人,发动了“癸酉政变”,剥夺了大院君的军政大权。大院君*下野。闵升镐、闵谦镐、闵奎镐、闵泳穆、闵应植等闵氏一门把持了朝政大权。以骊兴闵氏为首的势道*由此开始。
大院君的改革*几乎全部付之一炬。闵妃派又*退了神贞王妃赵氏的干预,实行开放*。于1876年与日本签订了《江华条约》。从此朝鲜开国。并且在此条约中,朝鲜与日本拥有同等的地位。而此前日本已经与清朝签订了《日清修好条约》,日本与清朝有了同等地位,间接表示朝鲜也与清朝有了同等地位。因此《江华条约》的实质已经废弃了东方传统的朝贡*,开始向近代平等国际体系过渡。可是清朝方面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反而鼓动朝鲜与日本结盟共同阻止俄罗斯的势力南下。
朝鲜与日本按照西方近代流行的《国际法》建交,但仍与清朝保持着东方传统的宗藩关系。这种双重*的外交给朝鲜带来了被动的局面。1881年,朝鲜派出“绅士游览团”考察西方各国的*经济军事,这是朝鲜第一次主动学习西方文明,同时也表明闵妃领导下的朝鲜已经走向近代化。
“绅士游览团”从日本返回后,带回了一本由清朝驻日本公使馆参赞黄遵宪写的《朝鲜策略》。书中建议朝鲜实行“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拒*,以图自强”的外交*。高宗和闵妃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