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李鸿章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2:1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2:45
1861年1月11日,圆明园被烧之后一病不起的咸丰帝,在他所剩不多的时日里做出了一道重要的批示,批准了恭亲王奕会同军机大臣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总理衙门设立,“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由此开端。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整个洋务运动一以贯之的最重要思想。而这个思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就已提出,却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才得以实施。
1843年,负责鸦片战争媾和谈判的耆英,给道光帝上呈了一支英军使用的新式击发*。道光帝对*爱不释手,对耆英提议仿造的奏折却做了否定的朱批:“卿之仿造一事,朕知必成望洋之叹也。”这一“叹”,延误了二十年。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真正让清王朝统治阶层清醒认识到洋*洋炮厉害的,不是两次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的外国侵略者,而是内乱太平天国。
在屈辱地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之后,外患暂缓,清王朝可以全力解决被视为心腹大患的“长毛贼”——太平天国。发起于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此时已经席卷江南,大清国根基动摇。
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李鸿章,那时候还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幕僚,1862年才招募成淮军。他向曾国藩汇报淮军的情况时说:“敝军*炮最多而精,郭杨刘王四军万五千人,洋*万余支。刘镇铭传所部七千余人,洋*四千支。是以所向披靡。”稍后他又向清廷阐述了自己的治军思路:“臣军久在江南剿贼,习见洋人火器之精,于是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而变为洋*队。现计出省及留防陆军五万余人,约有洋*三四万杆……又有开花炮队四营……洋炮重者千余斤,轻亦数百斤,其炮具之坚精,药弹之繁冗,臣讲求数年稍窥机要,他人多未及见,更未与知。”
相较之下,太平天国使用洋*洋炮倒是先清军一步。1858年,清廷就曾在上海截获过向太平军输送“洋剑、火*、子药”的外籍走私轮船。在1860年的安庆之战中,太平军用“西洋落地开花炮”把湘军打得“惊心动魄”。是年11月,在前线督师、久攻不下的曾国藩提出“师夷智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一年后,安庆攻陷,曾国藩立刻在此开设军械所,制造洋*、洋炮,由此诞生了洋务运动的第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2:45
不是李鸿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
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在这个主张里,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处于巨大变故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2:46
魏源提出来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