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可以找到<世说新语>的整篇译文,有注解也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2:0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3:54
《世说新语》译注德行第一言语第二政事第三文学第四方正第五雅量第六识鉴第七赏誉第八品藻第九规箴第十捷悟第十一夙惠第十二豪爽第十三容止第十四自新第十五企羡第十六伤逝第十七栖逸第十八 ……
太多了,老师不知你要哪一篇!
看来我白忙了.给你个网站慢慢看吧!!!!!
http://www.ynhzyz.com/ywyd/ssxyjy/1.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3:55
去买《小学生语文学习手册》,上面全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3:55
《小学生语文学习手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3:56
原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主题: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人。在现有的史籍里,关于黄宪的描述几乎都是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的,但无一不流露出对其博*怀与深厚学识的钦佩(注释一)。《世说新语》从中择取了两条,分别出自周乘和郭泰。
周乘字子居,汝南安城人,他对结交朋友极其挑剔,认为只有陈蕃、黄宪这样有高雅品操的人才够资格做自己的朋友(注释二)。周乘常常公开对别人说:“我要是有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宪的话,庸俗贪鄙的念头就又会萌生了。”在周乘看来,黄宪言行可以祛除自己心中的杂念,仿佛一剂通气清心的良药。
袁阆字奉高,也是汝南慎阳人,与黄宪是从小就一起长大的朋友(注释三)。郭泰年青的时候到汝南去,先拜访袁阆,只见了一面就走了,等到拜访黄宪,却在他家留住了好几天(注释四)。之所以郭泰对待袁阆和黄宪有这么大的不同是因为他认为,黄宪的涵养和胸怀像浩瀚的万顷波涛一样,沉淀过滤不改清澈,翻动搅拌也不会混浊,其才能是难以揣测的。而相比之下袁阆就好像一眼泉水,虽然清澈但很容易被看透(注释五),其涵养和胸怀是不能和黄宪相比的,也并不值得郭泰自己学习。
郭泰对黄宪的推崇被后人看作是知人识人的典范,魏万“宣父敬项橐,林宗重黄生” (注释六)、李翰“王允千里,黄宪万顷”(注释七)都将以引用。
除了周乘和郭泰对黄宪的推崇以外,更有两个人把他敬为自己的老师。
一个是戴良,他是黄宪的同乡,也是当世的名士之一,平时的为人一直是恃才兀傲的。一次戴良见完黄宪回来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戴良的母亲就问他是不是又去见过那个牛医的儿子黄宪了(注释八),戴良无限感慨的说“我不去看黄宪,并不觉得自己学不如人。但见过他之后,就觉得黄宪实在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注释九),是叫人没有办法揣摩,无法企及的。黄宪就是我的老师啊!”(注释十)
因为戴良的母亲管黄宪叫“那个牛医的儿子”,也就落下了一个“牛医儿”的典故,“牛医儿”一下子成了有才学、有风度的人的代名词,李商隐有诗云:“今年牛医儿,城社更扳援。”(注释十一)
另一个把黄宪当作师范的人是荀淑。荀淑字季和,颖川人,游历到慎阳的时候,在驿站里偶遇了当时年仅十四岁的黄宪。几番交谈,荀淑对黄宪这少年的才学和胸襟肃然起敬,拉着黄宪的手,把他看作自己的师范。(注释十二)如果按照年龄来看,荀淑是黄宪的长辈,但是出于对黄宪学识和操守的钦佩真是不耻下问了。
荀淑后来遇到袁阆,见面第一句话就问:“你知道你这地方有个颜子吗?”袁阆马上就意识到荀淑指的是黄宪。当时的人们也都跟着荀淑称黄宪为“颜子再生”。(注释十三)
黄宪对于仕途既不像当时有些名士自命清高,刻意回避,也不会去急功近利,钻研琢磨。虽然被推举为孝廉,人也到了京师,却直到死,也没有做上东汉的官。黄宪死的时候只有四十九岁,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征君”。(注释十四)
陈蕃在被升任太尉以后,曾发感叹:“倘若黄宪还活着,哪里轮得到我做这太尉呀!” (注释十五)
另注:
1、“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这段话,《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载是周乘说的,但是在范晔《后汉书·黄宪传》里却认为是陈蕃和周举相互勉力的话。(注释十六)无考。
2、“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
范晔《后汉书·黄宪传》、谢承《后汉书·黄宪传》均作“千顷之陂”(注释十七),而《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司马彪《续汉书·郭泰传》则作“万顷之陂”。无考。
注释:
注释一:范晔《后汉书·黄宪传》曰:“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
注释二:《世说新语·赏誉第八》引《汝南先贤传》曰:“(周乘)天资聪明,高峙岳立,非陈仲举、黄叔度之俦则不交也。”
注释三:《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引《汝南先贤传》曰:“(袁阆)友黄叔度于童齿” 。“阆”读作làng,用于地名、人名,如“阆中”为县名,在今四川省境内。
注释四:范晔《后汉书·黄宪传》曰:“郭林宗少游汝南,先过袁阆,不宿而退;进往从宪,累日方还。”
注释五:范晔《后汉书·黄宪传》曰:“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 “氿”读作guǐ,《尔雅·释水》曰:“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滥”读作jiàn,《尔雅·释水》曰:“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
注释六:《全唐诗·魏万·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
注释七:《蒙求》
注释八:范晔《后汉书·黄宪传》曰:“(黄宪)世贫贱,父为牛医。”
注释九:《论语·子罕》,此为颜子言孔夫子语。
注释十:范晔《后汉书·黄宪传》曰:“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罔然若有失也。其母问曰:‘汝复从牛医儿来邪?’对曰:‘良不见叔度,不自以为不及;既睹其人,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固难得而测矣。’”《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引《典略》曰:“良曰:‘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所谓良之师也!’”
注释十一:《全唐诗·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注释十二:范晔《后汉书·黄宪传》曰:“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子,吾之师表也。’”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引《典略》曰:“颖川荀季和执宪手曰:‘足下吾师范也!’”“逆旅“,驿站也。
注释十三:《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引《典略》曰:“时论者咸云‘颜子复生’。”
注释十四:范晔《后汉书·黄宪传》曰:“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征君’。”
注释十五:谢承《后汉书·黄宪传》曰:“黄宪同郡陈蕃拜太尉,临朝而叹曰:‘叔度若在,不敢先佩印绶矣。’”
注释十六:范晔《后汉书·黄宪传》曰:“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时月之闲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
注释十七:“陂”读作bēi,池塘也。
世说新语逐篇读之德行第一:陈蕃礼高士
原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主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因为忠正柬言得罪了朝廷权贵,由尚书贬为豫章太守。陈蕃的性格一向方正严峻,几乎不接待什么宾客 (注释一)。在豫章任内陈蕃不幸丧妻,乡里乡亲都去祭拜,但许子将不去,因为他深知陈蕃为人处世的原则,太多人前往吊唁反而会令陈蕃不悦(注释二) 。
不过陈蕃对徐穉倒是青眼有加。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是当时豫章一带很有声望的名士(注释三) 。陈蕃刚到豫章还没来得及上衙门,就马上询问徐穉的住所,打算去看望他。主簿劝陈蕃还是先去衙门歇息歇息,陈蕃却搬出“武王式商容之闾”的典故来表示他拜见贤良之士的急切之心。
陈蕃在豫章的时候,常常接待徐穉的到访,而且还以一种很特殊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位豫章名士的钦仰。
陈蕃在家中为徐穉特别准备了一张睡榻,除了徐穉谁也不可以用。这睡榻平时高高悬挂起来,只有到了徐穉登门拜访,才取下来供他休息,礼贤之情溢于言表(注释四)。
其实在徐穉之前,陈蕃已经把这套礼贤的功夫用在了另外一位名士的身上,那人就是周璆 (注释五)。 陈蕃在当豫章太守之前,曾做过乐安太守。当时郡内有一个名士叫周璆,颇有美名,但是前后几任太守想与他结交都被拒绝了。陈蕃为周璆准备了一张专用的卧榻,平时高悬在墙上,周璆来了才取下来 (注释六)。 几番下来两人相谈甚欢不说,更是称兄道弟,互相以字而不是名来称呼。
陈蕃礼遇名士的独特风格于是传为佳话,为后世文人*客所津津乐道。李白“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注释七) 、杜甫“还将徐儒榻,处处待高人”(注释八) 、韦应物“方辞郡斋榻,为酌离亭樽”(注释九) 指的就是这段轶事。
后人对待贤明的人效仿陈蕃悬榻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唐人王庭凑,他对待骆山人如若师长,特地为其修建了一座亭子。在亭子里,王庭凑效仿陈蕃的样子为骆山人专门准备了一张床榻供他休息,而人一离开就将床榻悬挂起来 (注释十)。
另注:
1、“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邓艾十二岁时,随母亲到颍川郡,读到蔡邕为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因为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的人,才改为邓艾这个名字(注释十一)。
2、“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曾被指派为清诏使处理冀州一带饥荒与匪患的事务。范滂受命后“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到了冀州,那些贪官墨吏知道范滂为人正直不阿,没等他举劾都乖乖地辞职了(注释十二)。 范滂的这段轶事成为后世“揽辔澄清”这一成语的出处。
这范滂后来当了光禄勋主事,与当时做光禄勋卿的陈蕃还有一段掌故。
范滂在担任光禄勋主事后,一次去拜谒陈蕃。出于敬意,范滂特地手持笏板前往,没想到陈蕃竟然坦然接受了范滂越制的行为,始终没有要求范滂把笏板放下。范滂心中甚是气愤,于是把笏板扔在地上弃官而去(注释十三)。
范滂的气愤而弃官是有一定理由的。按照《汉仪》和《汉旧仪》的规定,在东汉,朝廷里的大小*遇到太尉、司徒和司空这三公时要行拜礼。而尚书台丞、郎这一级的*在拜谒以尚书令、尚书仆射和六曹尚书构成的八座*时,则要手持笏板而揖(注释十四)。 陈蕃当时担任的是光禄勋卿,虽在九卿之列,却不是三公或者八座。下属与他见面本没有持笏板而揖的礼制,范滂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显示自己对领导的尊敬,假客气而已。岂料到陈蕃竟然会毫不避讳欣然接受了这越制的礼节,才把心高气傲的范滂气地扔了笏板辞官回家了。
郭泰知道这件事情后责备陈蕃太傻,说范滂已经尽了下属应尽的礼节,陈蕃却会因为范滂的辞官给人落下话柄(注释十五)。
陈蕃可以给予在野的名士悬榻的待遇,对待同样是名士的下属却也放不下长官的架子。倘若徐穉、周璆也变成陈蕃的属下,是不是有朝一日也会被他气的辞官而去呢?话又说回来,从汉末开始的所谓名士,无论其是官是民,臭脾气都是一样的倔。
3、“武王式商容之闾”
商容是殷商的一位贤人,曾经做过纣的乐官。因为几次想感化纣都没有成功,被商纣所贬退 (注释十六)。 周武王消灭殷商之后,想请他出山做官,却被商容拒绝了。据说,商容是老子的老师,老子一家都十分尊重他。在《封神演义》里更是把商容演义成了一个死节之臣,以丞相身份力谏纣而不从,最后撞死在九间殿上。
周武王灭了商纣之后,为了安抚天下的百姓一反商纣的做法办了几件重要的事情。首先,他释放了被商纣贬为奴隶的箕子,然后又祭拜了比干的坟墓。在经过名士商容的里门时,周武王更是做出一种姿态,他俯身于车上横木,向商容表示了帝王的敬意(注释十七)。
武王礼遇商容的故事于是成了典故“武王式商容之闾”的出处,“封墓式闾”也成了帝王礼贤的典范 (注释十八)。 崔湜“式闾明主睿,荣族圣嫔心” (注释十九) ,李商隐“式闾真道在,拥彗信谦光” (注释二十)都做了引用。
回到陈蕃,看他与主簿的对话就能感觉当时的*氛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宽松的。陈蕃为了说明自己礼贤下士的作风,竟然搬出“武王式商容闾”的典故,这分明是自比周武王,而把当朝天子比作商纣吗!幸亏在东汉大家都没什么怀心眼,听过了不但不会牵强附会,还要传为美谈。这要是放在“康乾盛世”,非定陈蕃个诛灭九族的大罪不可。
注释:
注释一:范晔《后汉书·陈蕃传》曰: “(陈蕃)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袁山松《后汉书·陈蕃传》则曰:“(陈蕃)在郡下接宾客,独坐一室……及征为尚书令,送之者亦不出郭门。”
注释二:范晔《后汉书·陈蕃传》引:“蕃丧妻,乡人并至,唯许子将不往,曰:‘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
注释三:谢承《后汉书·徐穉传》曰“(徐穉)清妙高跱,超世绝俗”。“穉”读作zhì,通“稚”。“跱”读作 zhì,耸立、屹立也。
注释四:范晔《后汉书·陈蕃传》曰:“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袁山松《后汉书·陈蕃传》亦曰:“唯徐孺子来,为置对榻,去则悬之。”
注释五:周璆字孟玉,临济人。袁山松《后汉书·周璆传》曰:“(周璆)为乐城令,逍遥无事,县中大治。去官,征聘不至。”“璆”读作qiú,美玉也。
注释六:范晔《后汉书·陈蕃传》曰:“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
注释七:《全唐诗·李白·〈寄崔侍御〉》,“难”一作“还”。
注释八:《全唐诗·杜甫·〈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榻”一作“子”。
注释九:《全唐诗·韦应物·〈送豆卢策秀才〉》,“为”一作“已”。
注释十:《太平广记·相三·骆山人》曰:“(王庭凑)访骆山人,久而方获。待以函丈之礼,乃别构一亭。去则悬榻,号‘骆氏亭’,报畴昔也。”
注释十一:《三国志·魏志·邓艾传》曰:“(邓艾)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
注释十二:范晔《后汉书·范滂传》曰:“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注释十三:范晔《后汉书·范滂传》曰:“(范滂)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版,笏板也。《宋书·志第五·礼二》曰:“陈蕃为光禄勋,范滂为主事,以公仪诣蕃,执板入皞,至坐,蕃不夺滂板,滂投板振衣而去。”
注释十四:《宋书·志第五·礼二》曰:“汉世朝臣见三公,并拜。丞、郎见八座,皆持板揖。”
注释十五:范晔《后汉书·范滂传》曰:“郭宗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 宋书·志第五·礼二》曰:“郭泰责蕃曰:‘以阶级言之,滂宜有敬;以类数推之,至皞宜省。’”郭泰字宗林,太原介休人。
注释十六:《尚书正义》曰:“商容,贤人,纣所贬退。”
注释十七:《尚书·周书·武成》曰:“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旧。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 《尚书正义》曰:“‘式’者,车上之横木,男子立乘,有所敬则俯而凭式,遂以‘式’为敬名。《说文》云:‘闾,族居里门也。’ 武王过其闾而式之,言此内有贤人,式之礼贤也。”
注释十八:《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引:“孙盛曰:夫礼贤崇德,为邦之要道,封墓式闾,先王之令轨。”
注释十九:《全唐诗·崔湜·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睿”一作“意”。
注释二十:《全唐诗·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
《世说新语逐篇读》之德行第一:李膺师友
原文:
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主题:
李膺是一个才识非凡,却也性格高傲,不善人情世故的人。在他的一生,很少与人应酬,所结交的朋友屈指可数,全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注释一)
荀淑字季和,颖川颖阴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高雅之士。在年龄上,荀淑是李膺的长辈,但在才学品性上,他与李膺乃是志同道合、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注释二)
荀淑是荀子第十一世孙,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作为。他博学多才却并不拘泥于纬学,所以许多迂腐的书呆子都认为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儒者,但他的乡里却都知道荀淑的知人善任。(注释三)
荀淑的端正不阿也是出了名的。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年仅15岁的汉孝桓皇帝继位,他的母亲梁太后于是“理所当然”的实行了“垂帘听政”。是年一连出现了几次异象,首先是正月里发生了日食,然后四月京师又发生了地震(注释四)。按照当时一般的看法,这种异象都是上天对人间统治不满的征兆,于是光禄勋杜乔、少府房植都推荐荀淑来为朝廷出谋划策。荀淑一上朝堂,就对当时外戚专权的时弊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结果得罪了外戚的首领大将军梁冀,把他远远地派到朗陵给当地的候爷当了个丞相。(注释五)荀淑虽然被大材小用,但是在朗陵任上却依然兢兢业业,被当时的人称为“神君”。(注释六)
建和三年(公元149年),六十七岁的荀淑过世了。时任尚书的李膺对这位长辈的过世悲痛不已,上书告诉皇帝自己的老师死了。(注释七)
钟皓字季明,颖川长社人,也是东汉末年名动儒林的贤良之士。他一直与荀淑齐名,同样为李膺所钦佩折服,奉为学识人品的师范。
钟皓系出名门,从小就以诚恳忠厚而著称。成年之后多次为朝廷器重,屡次招募他到朝中为官。钟皓或者当几天官就走人,或者干脆就不听招纳。什么功曹、林虑长、博士乃至廷尉这些大官都不能上他的心。钟皓精通刑律又善于诗赋,他不就公职,喜欢一个人隐秘山林,教千余弟子,自得其乐。(注释八)
说起来,钟皓还是李膺的亲戚。他的兄长娶了李膺的姑姑为妻,他的侄子钟瑾又是李膺的妹夫,这亲上加亲的联姻也使得钟李两家有了更多旨趣相投的可能。(注释九)
李膺评价荀淑、钟皓二人,一个是见识高远几无人可比,一个是德行操守皆可为天下师范。通过与荀淑、钟皓二人的交往,也可以看出李膺所推崇的为人处事的准则,不仅要在学术上拥有一定的成就学者,更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妙为人端正的贤人。套一句大俗话,所谓“德艺双馨”是也。
由此想到后世常与李膺并称的一个人,郭泰郭林宗。郭泰早年就以其卓越的品性与才学而闻名,但使其真正闻名天下的还是他与李膺的一段友谊。
郭泰学成以后曾游历于天下,到洛阳游学拜访当时众望所归的李膺。时任河南尹的李膺深深赞叹郭泰的丰富才学与远大志向,与他结交为知己,郭泰也借着李膺的赞誉而名动京师。后来郭泰自洛阳返乡,附近的儒者名士数千人齐聚河边为他送行,郭泰却独与李膺同舟共渡洛川。这两位潇洒男儿共泛一叶扁舟于缥缈烟波上的场景,一时成为佳话,那些送行的人们远远望去,还真以为是神仙泛舟河上呢。(注释十)
后世就以这“李郭同舟”的典故来表示与知己好友的同游,但更多的则是用来尊称自己敬仰、怀念的人。清人左宗植有诗云“飘然李郭舟,那顾望者羡” (注释十一);李太白又云“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注释十二);刘禹锡尝云“无因接元礼,共载比神仙” (注释十三)。如此引用众多,不胜枚举。
另注:
1、“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论语·里仁》曰:“好仁者无以尚之。”尚者,加也。
又据范晔《后汉书》载,李膺对当时颖川名士的点评仅限荀淑、钟皓两人。(注释十四)《资治通鉴》也从其说法,只罗列了对上述两人的评价。(注释十五)
而《三国志》则引《先贤行状》更增加了苍梧太守颖川定陵人陈穉叔。(注释十六)《世说新语校笺》同样引《海内先贤传》增加了陈穉叔这个人(注释十七)。但陈穉叔究竟何许人也,吾遍索典籍,仍不得而知,且盼有知者点播一二。
2、颍川长社钟姓
中国人有个传统,在品论一个人的优劣时,总是喜欢把他的祖宗搬出来。优的,就用祖宗的盛名来愈发推崇其显赫出生,从而证明其一脉相承的正统。劣的,则也以其祖上的诸种劣行刻画他的行径,仿佛只是对前人的龌龊做了一番发挥而已。
上文中所提荀淑,后汉书特意提及其为荀子第十一世孙,便是为了证明其儒家的正统。而钟皓所出的颍川长社钟姓,其实也颇有渊源。
钟姓出自子氏,是春秋晋人伯宗的后裔。伯宗的儿子州犁在楚国当官后,被封于钟离这个地方,因此也以钟离为姓。其后人钟离眜是楚汉时项羽的大将,他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发,住在九江,仍然以钟离为姓;次子名接,住在颍川长社,改姓为钟,这也就是颍川长社钟姓的起源。(注释十八)
注释:
注释一:司马彪《续汉书·卷五·党锢传》曰:“李膺性简亢,无所交接”。
注释二:司马彪《续汉书·卷四·荀淑传》曰:“淑有高才,王畅、李膺皆以为师。”张璠《后汉纪·献帝纪·初平元年》曰:“淑博学有高行,与李固、李膺同志友善。”
注释三:范晔《后汉书·列传第五十二·荀淑传》曰:“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荀卿十一世孙也。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
注释四:《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五》曰:“春,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夏,四月,庚寅,京师地震。”
注释五:范晔《后汉书·列传第五十二·荀淑传》曰:“及梁太后临朝,有日食地震之变,诏公卿举贤良方正,光禄勋杜乔、少府房植举淑对策,讥刺贵幸,为大将军梁冀所忌,出补朗陵侯相。” 张璠《后汉纪·献帝纪·初平元年》曰:“以贤良方正徵,对策讥切梁氏,出补朗陵候相,卒官。”
注释六:范晔《后汉书·列传第五十二·荀淑传》曰:“莅事明理,称为神君。”
注释七:范晔《后汉书·列传第五十二·荀淑传》曰:“年六十七,建和三年卒,李膺时为尚书,自表师丧。”
注释八:范晔《后汉书·列传第五十二·荀淑传》曰:“钟皓字季明,颍川长社人也。为郡著姓,世善刑律。皓少以笃行称,公府连辟,为二兄未仕,避隐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又曰:“前后九辟公府,征为廷尉正、博士、林虑长,皆不就。”
注释九:《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五》曰:“皓兄子瑾母,膺之姑也……膺祖太尉修常言:‘瑾似我家性,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复以膺妹妻之。”
注释十:范晔《后汉书·列传第五十八·郭泰传》曰:“(郭泰)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共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注释十一:《晚晴簃诗汇》载左宗植《初至新化赠张蓉裳学博》云
注释十二:《全唐诗·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云
注释十三:《全唐诗·刘禹锡·和东川王相公新涨驿池八韵》云
注释十四:范晔《后汉书·列传第五十二·钟皓传》曰:“时皓及荀淑并为士大夫所归慕。李膺常叹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注释十五:《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五》曰:“钟皓素与荀淑齐名,李膺常叹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注释十六:《三国志·魏书·十三卷·钟繇传》曰:“时郡中先辈为海内所归者,苍梧太守定陵陈稚叔、故黎阳令颍阴荀淑及皓。少府李膺常宗此三人,曰:‘荀君清识难尚,陈、钟至德可师。’”“稚”,通“穉”。
注释十七: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德行第一》引《海内先贤传》曰:“颖川先辈为海内所师者,定陵陈穉叔、颖阴荀淑、长社钟皓。少府李膺宗此三君,常言:‘荀君清识难尚,陈、钟至德可师。’”
注释十八:《新唐书·表第十五上·宰相世系五十》曰:“钟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晋伯宗之从也。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钟离,因以为姓。楚汉时有钟离眜,为项羽将,有二子:长曰发,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居颍川长社,为钟氏。”
《世说新语》逐篇读之德行第一:颖川荀陈
原文: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着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主题:
东汉末年,颖川这个地方可谓人杰地灵,出产了不少有经纬天下之才的名门逸士。前文所提到的李膺,本文所说的陈寔家族和袁淑家族是当中的佼佼者。而同为后汉书立传的更有韩韶、钟皓等。
陈寔字仲弓,颖川许人。因为曾经担任过太丘的地方长官,故也被称作陈太丘。他出生贫寒,为人却磊落光明,德行天下,所以究其一生都没有改变他贫简的生活。他始终坚持着德性与操守,不仅对自己,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一样的教育。他有六个儿子,其中陈纪陈元方、陈谌陈季方是最出名的两位,父子三人因为同样高尚的人品与出色的教化风范在当时被人们并称为“三君”。(注释一)
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据说是荀子的第十一世孙。因为荀淑做过朗陵这个地方的县官,人们也称他为荀朗陵。
荀淑育有八个儿子,他们是俭、绲、靖、焘、汪、爽、肃、专。这些儿子一个个博学多才,品操绝伦,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八龙”(注释二)。这“八龙”中荀爽荀慈明更被颖川的士人所推崇,所谓“荀氏八龙,慈明无双”(注释三)。这“荀氏八龙”于是成了后人钦仰的模范,岑参吟“门瞻驷马贵,时仰八龙名”(注释四)、包何颂“荀氏八龙唯欠一,桓山四凤已过三”(注释五)、杨万里赞“九州四海王鲁公,有人不减汉八龙”(注释六)都寄托了全然一样的感怀。
荀淑住的地方原先叫做西豪里,当时的颍阴县令苑康仰慕“荀氏八龙”的盛名,借高阳氏八才子的典故改西豪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