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学习诗歌后的感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2:3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3:04
就写一写你学习诗词歌赋后又什么体会,体会就写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之类的。
《学习诗歌后的感受》
国庆节,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拿回家后,我爱不释手,读得津津有味。其中有一篇是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我非常的喜欢。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写的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古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文人对时事、对生活、对大好河山的一种深刻情感的抒发,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古诗韵律优美,词句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喜欢读古诗,它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读古诗,让我了解到了许多人文地理知识,陶冶了情操„„我以后将会更加喜欢读古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03:04
老年大学讲古代韵文的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一位清代诗人吴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写了一首《明妃》的七言律诗,全诗是:
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
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环佩几时归月夜,琵琶唯许托宾鸿。
天心特为留青冢,青草年年似汉宫。
“明妃”是东汉时远嫁匈奴的王昭君之别称。晋代司马昭之前称为王昭君,晋代为避司马昭名讳改称为“明妃”。王昭君是汉朝南郡秭归人,姓王名嫱,相貌极其美丽。汉元帝时通过画工毛延寿选入后宫,嫁入匈奴时改称王昭君。起初,因其不肯贿赂画工,被毛延寿画为“丑女”,未被皇帝召幸,后得嫁于匈奴呼韩邪单于。婚后夫妻恩爱,生了2子1女。老单于死后,王昭君按照当地民族风俗又嫁给小单于,死后葬于蒙古呼和浩特。因其坟墓被青草覆盖,故称“青冢”。王昭君无论是活着的时候,还是死了以后,都很受蒙古民族的推崇和尊敬。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她虽然远嫁匈奴但要比待在皇宫里幸福。可是历代诗人所写的有关王昭君的诗歌,无一不是在给她唱挽歌。唯独吴雯的诗反其道而行之,他为王昭君大唱赞歌。
历史上有名的诗圣杜甫曾写过一首描写王昭君的诗,叫《咏怀古迹(三)》,全诗的内容是: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图画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什么意思呢?杜甫说,穿过江流来到荆门,没想到这儿还有个生长明妃的村庄。可怜啊,她离开了汉宫远嫁渺荒的大漠,最终只留下青冢一堆。糊涂的君王啊,只凭画像辨别美丑,所以真假难分。可怜王昭君遗骨塞外,只能魂归故里。千百年来的琵琶声声,分明是她在诉说着无穷的怨恨!
从字面上看,杜甫的这首诗对王昭君的命运充满深切的同情。好像王昭君是迫不得已地做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他的诗充满怨恨和悲观。然而,从历史传流故事的角度看,王昭君是幸运的。虽然她远嫁匈奴,但要比她留在皇宫过暗无天日的生活要强得多。最起码,丈夫是喜欢她的,蒙古人民是喜欢她的,她还能够过上儿大女长的幸福日子。更何况匈奴人尊她为阏氏,在后宫有着至高无上的女权。假如她在汉宫里生活,有可能一辈子也见不到皇上,只能守活寡;即便她被皇上宠幸,但中国古代后宫里尔虞我诈的争斗,像她那样连画工都不肯贿赂的人,能有立足之地吗?不可能!中原历代皇后死后都只能做皇上的陪葬品,谁能像王昭君那样有独立的坟墓,而且还被后世人们纪念呢?就连权倾一时的女皇武则天也没有得到如此殊荣啊!
吴雯的诗和杜甫的诗观点截然不同,同样都是七律,一个悲悲戚戚,而另一个却光明盛赞。吴雯诗字里行间充满着赞许和肯定:我(王昭君)没有用钱贿买画工,是我不愿意跟别人去争宠,争宠无异于自己找媒人抢着把自己嫁出去。因此,吴雯称赞王昭君有国士风度。吴雯还反驳杜甫诗说,王昭君几时月夜魂归过?她在匈奴地方生活地好好的,为什么急着要回来呢?她弹奏琵琶,情寄鸿雁,只不过是有一点点想念家乡父老罢了!像王昭君那样的人,老天爷都会为她留下一座青草茂密的青冢。王昭君得到的名誉及地位,并不比呆在汉宫里的其他宫女差。
人生的失意与得志,绝对不在外在的品味,而在于内心的感受。杜甫诗和吴雯诗传递的信息不一样:杜甫借诗寄托官场上不得志的哀怨;而吴雯则表达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悟。相比之下,吴诗要比杜诗的人生品味高一些。讲到艺术高下方面,老师说,吴诗四联,互为递进,抨击了古代诗人对王昭君的偏见,其精神境界很高。但在诗体对仗方面,吴诗的功力远不如杜诗好,杜甫作诗的要求很高,常常是“为求一个字,捻断几根须”,不愧有诗圣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