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简介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7 15: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11:16
作品:《天净沙秋思》,《汉宫秋》等。
主要成就:秋思始祖,元曲四大家之一。
职业:杂剧、散曲。
性别:男
马致远杂剧作品
马致远写过十五种杂剧,现存的有七种:《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很有名。现存画册《西华山陈抟高卧》,诗104首,17集。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均涉及全真教故事。元末明初,贾在诗中说:“万花丛中有马有仙,神仙重在远”,“名满梨园香”。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重“遵汉法”,任用汉族文人,但未能普遍实施,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在仕途上是有野心的。他自称是在一套流浪歌里“写诗献龙塔”,却久久无果。后来做了地方小官吏,一点也不满足,大概也没干多久。在这种虚度的经历中,他逐渐调低了精神,在满腹牢*的同时,声称自己看破了世间的名利,把自己当成了隐士和高人,同时在道教中寻求解脱。
《》是马致远的早期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部。表现了王昭君的堡垒之旅和他对他人的爱。历史上的这件事,原本是汉元帝将宫女嫁给被围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东篱乐府》的战绩也很简单。而《汉宫秋》在要求自己离开要塞告别时加入了昭君惊其美色,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其具有了故事色彩。后世的笔记小说、文人诗词、民间歌谣都多次提及此事,大大完善了史实。
马致远的《汉书》,取材于传说和虚构,写的是弱小的汉朝受到强大的匈奴压迫时,汉与匈奴的关系;昭君壅塞的原因被写成毛延寿索贿不成,在画像中丑化昭君,战败后逃往匈奴,带兵进攻,*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被群臣挟持、多愁善感的软弱*的皇帝,深爱着王昭君;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自杀。就这样,《后汉书南匈奴传》成了在一定历史背景的幌子下被大量编造的宫廷爱情悲剧。
可能包含一些民族情绪。但要注意马致远的基本人生态度,要么在元朝统治下积极追求名利,要么视一切价值为虚无缥缈。所以过分强调这方面是不合适的。这部剧与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主要反映了个人在国战中的不幸。比如金在蒙古的压迫下娶了公主,他的嫔妃和宫女在宋朝死后都被带到了北方。这些当代史实会给作者更深的感受。《汉宫秋》是最后一部剧,主角是汉元帝。剧中写的是皇帝无法主宰自己,也无法留住自己爱的女人。那么,个人被命运所主宰,被历史巨变所颠簸的内心情感就更加强烈了。事实上,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地表现了普通人的情怀和*。
《汉宫秋》,第三折,特别感人。他运用循环往复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汉元帝在昭君离去后的悲伤表情。他也不愧是散曲大师。
当副官们以“好色之徒败国”为由劝汉元帝放弃昭君时,他愤慨地说:“虽然也有像昭君这样成功失败的,好像是皇帝不自由的*!”灞桥告别的时候感慨地说:“我夫妻两个一直这么忙,我的小家庭一直在假装出门。”
对夫妻恩爱的平民生活表示羡慕。尤其是第四折《孤雁做梦》哀怨的歌词,表现了汉元帝对爱人的无限向往,渲染了剧本越来越浓郁的悲剧氛围。在这里塑造戏剧人物的同时,也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受。
也是马致远早期的剧作之一。落魄书生张高,时运不济,屡遭厄运。他甚至推荐福禄寺长老请他拓印寺内碑文,卖钱去北京赶考,半夜闪电会把碑文毁掉。后来在范仲淹的帮助下坐上了状元的位置,仕途一帆风顺。剧中很多地方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比如:“这堵墙挡住了贤德之路,那堵墙挡住了仕途。现在,你越聪明,你就越痛苦。越是痴呆,越是享受痴呆之福。你得到的越多,你就越富有。”这部剧反映了作者的单相思和宿命论的人生观,以及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低的情况下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