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7 23: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8:40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位,都住着一个小小孩儿。 每当你看到身边的成年人甚至是老年人突然绽放出孩子般的笑容,或者偶尔会冒出孩子般的言语,天真烂漫,纯洁真挚,你一定会被深深打动,不会简单地认为他幼稚,反而还会认为他这一刻是多么可爱啊。这也许就是他本真自我的自然流露!
一次,和另外两个同事一起听课。课间,我们谈到了过几天春暖花开了,大家结伴去踏春赏花的时候,其中一个同事立马像个孩子般地欢呼雀跃起来,声音变得欢快轻柔了,身体好像要逃离原先的躯壳,不停地摇摆晃动。要知道,她平时可是一个“很正经”的女人。看到当时的情景,我忍不住说道:“你的内心住着一个小女孩儿!”她睁大眼睛,里面泛着水汪汪的小星星,样子可爱极了!
是啊,原本我们就是一个小孩儿, 随着年岁的增长,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外表被裹上了一层厚厚的壳儿。 这些外壳儿上面,写满了社会习惯成见、各种标准规则,有时候可能压得我们难以呼吸、喘不上气来。
为什么,我们不及时唤醒内在的小孩儿,允许自己松动一下,抖落身体外面蒙着的那层厚厚灰尘,拆解掉包裹的盔甲,让原本那个活泼可爱的自己出来透透气,舒展一下筋骨。这将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的事,可惜,我们被禁锢得太久了,以至于都忘记自己还拥有纯真无邪的那一面!
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 我们的内里,同时还住着一个超我的评判者 ,他时时以社会规则和超道德的标准监视我们内心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他是那样的强大,以至于把小孩儿管教得死死的,不让他乱走乱动。
评判者和小孩就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所讲的人格心理结构的超我和本我,两者经过斗争协调,真正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平时的样子------自我。 问题来了,自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自我?我们要做一个浑浑噩噩的,毫无觉知的自我,还是做一个灵醒的、保持觉察的自我?自我的许多创造力都来源于内心那个小孩儿,时时允许自己和那个超我的评判者松绑,去拥抱去唤醒内在的小孩儿,让自己更加活出天然的本性,不受世俗的束缚。有时候,代表理性的意识后退一步,潜意识的天空将会更深邃更璀璨,内在的小孩儿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度,不至于让那个小孩跑得太远,去做一些为了快乐原则而不可思议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恰恰相反,强大的原则往往将自我禁锢得失去灵性,忘记自己还有灵动的另一面,也就是孩子气的那一面。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失去了很多生活中原本应有的乐趣和创造力。
也许,我们已经想不起来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了,也不知道自己内心曾经住着的那个小孩。但他会时不时冒出来,让我们做一些“孩子气”的事。比如开心时能够开怀大笑,悲痛伤心时会痛哭流涕。这时候我们更像是自己,也更接近自己。
学问高深的文章没几个人能看得懂,也没几个人愿意看,相反,那些充满乐趣的,能唤醒童心的作品人人喜闻乐见。
鲁迅的文章以深刻犀利见长,但却不适合大众阅读。而他有几篇用细腻灵动的笔触描写童年回忆的作品,却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等,儿时在园子里捉虫玩耍的乐趣,和小伙伴月光下瓜田扎刺猬的激动,听阿常讲故事的紧张,都牵扯着读者的每一根神经,如同我们亲历一般!
卡·罗琳的《哈利·波特》虽然写的是几个小魔法师的故事,但绝不仅仅是小孩子们爱看的读物,图书在世界的销量和它所受欢迎的程度已经远远说明了童心俘获世界、魔法医治文明创伤的力量,这也正是充满焦虑的成年所需要的!
总之呢,内心的小孩儿就是童心。 葆有童心并唤醒自我,让自我处于觉察状态,是接近真性情和保持创造力的最佳途径 。
最后,将容祖儿的一首歌《小小》的几句歌词送给大家,愿我们时时不忘那个小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