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7 17: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11:15
一九三八年下半年,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同学们深感到在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日寇发动侵华战争而饱受失学的痛苦,能进到这么一个正规中学读书,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因而大多埋头读书,不问国事,很少有什么*活动。但是当时抗日战争仍在激烈地进行,*节节溃退,沦陷区日寇横行,常州日军曾几次下乡到前栗山校内搜索,并在学校周围的村庄*妇女,各种各样的地方武装纷起,为了争夺地盘而互相拼杀,土匪四起,民不聊生。正在这时间来了新四军。
新四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对老百姓说话和气,对日伪军坚决打击,英勇善战。所有这些情况不断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中,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同时进步书籍、进步歌曲也逐步传到校内,使同学们的*思想逐渐进步起来,其中以三年级和一年级的同学进步较快。高小部青年教师陈康吉和三年级同学承宝鸿是进步师生代表,由他们发起组织了抗日救国、联系友谊、切磋学业的学生团体——虹光社。承宝鸿被推选为社长,蒋国华、陆季良和我等一年级的一部分同学也参加了这个组织。当时的活动,一是组织了一个“虹光剧社”,唱抗日进步歌曲,演抗日的文明戏,在校内和附近村镇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二是办了一个《虹光月刊》,由社员自带一部分文艺理论书籍,互相传阅,其中有《西行漫记》、《论持久战》等进步书刊;四是成立“虹光篮球队”,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经常在校内和校外进行篮球比赛。办社的经费主要是每个社员缴纳会费一角钱,要求每个社员必须热爱祖国、好学上进,积极参加社内各种活动。
当时参加虹光社组织的各种活动的除了虹光社的社员外,还有校内另一个组织——励进社的一些社员,如励进社的社员杨厥安同学,是一位全校闻名的文艺骨干,能拉一手好胡琴,擅长相声,很受同学们欢迎,每次演出都少不了他。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没有参加虹光社和励进社的同学,也参加虹光社组织的各种活动。
通过地方党和新四军的帮助教育和读进步书刊,参加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同学们的*思想觉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逐步改变了我们过去由于受了*的欺骗宣传而形成的对*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的偏见,认识到*党及其领导下的新四军并不是像*宣传的那样是什么“奸党”“奸军”,而是坚决抗日、纪律严明的政党和军队。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在一九三八年到一九三九年暑假前后,就有一批进步同学参加了新四军,其中有初二同学陈瑞熙(陈铭)早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即参加了新四军,接着在一九三九年暑假前后,有初三同学金辉(金秋章)、奚祖华、初二同学陈才生三人由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张馥赓同志介绍,投奔了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其骨干是新四军的部队)。不久初三同学孙正元(孙宏)、杨秋生(杨子江)、初二学生陆季良(陆行)、盛鹤皋、万子铮又一同到达梅村参加新四军,后来,承宝鸿、陈康吉(陈叶)也于一九三九年七月和九月先后参加了新四军。
一批进步同学,特别是一批初中毕业的进步同学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对全校在校同学震动很大。它引起我们在校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年长的具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同学不到上海、苏州、常州等大城市和内地去继续升学或找个职业,而是摆脱了家庭的牵累,克服了重重阻力,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新四军,与日寇作战,我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