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课文翻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8 05:5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5:19
了,相互间分享的少了;寻机获利的现象多了,无私的奉献少了。简而言之,“自我”
多了,爱的分享少了。
12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我们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将恋爱的实质抛于脑
后。作为恋爱中的人,不只是意味着把红色的玫瑰花和五毛钱一张的卡片送给恋人,我
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将自己的时间、陪伴、支持和友谊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恋人
了吗?我们是否确定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而后真诚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是否先在
情感上成熟起来,再尽情地追求爱情?我们是否给自己、给他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巩
固恋情的发展?我们是否为了追求有意义的、永恒的友谊而不遗余力?我们是否履行了
自己的承诺?我们是否将自己的精力和感情倾注于终生不渝的关系而不是浪费在朝秦暮
楚的关系中?
13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我们必须去体验能使我们更为坚强的每件事。
真正的爱情
一生只有一次。我们任由轻佻的行为令自己身心疲惫,当真正的爱情到来时,我们却没
有能力伸开双臂迎接它的降临
追求以公众利益为宗旨的幸福
1
在过去的
50
年里,我们西方国家的经济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增长。我们的家园、车
辆、假期、工作、教育,尤其是健康,均得以改善。依据标准经济理论,这些改善原本
应该使我们更加幸福,然而,调查显示并非如此。英国人和美国人接受幸福程度的调查
时说,在过去的
50
年里,他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得到改善。抑郁症患者人数上升,同时
犯罪率大幅增长也说明了人们对生活的不满足。
2
上述事实对我们个人以及社会优先考虑的诸多事情都提出了挑战。事
实上,我们现在的处境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当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发愁时,物质条件
的改善的确能令他们幸福一些。富庶国家(比如,人均年收入在两万美元以
上)的人民
比贫穷国家的人民幸福一些;
而贫穷国家的人
民,
如果稍微富裕,
也会幸福得多。
然而,
物质上的匮乏一旦消除,收入的增加便不如亲情、友情、邻里和睦等人际关系那么重要。
但是,我们在追求更高的收入时牺牲了太多这样的关系,这很危险。
3
渴望幸福是人类本性的核心。人人都渴望这样一个社
会:人们尽可能
地幸福,每个人的幸福同等重要。这应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生哲学,应当用来指导公
共利益的维护准则和每个人的行为,应当逐渐取代无法使我们更加幸福的极端的个人主
义。
4
金钱的确是影响个人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金钱本身能使我们
最终获得幸福吗?在任何一个社会,富人往往比穷人幸福。然而,当一个西方国家越来
越富有的时候,其人民的幸福程度在总体上并未得到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标
准和期望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盖洛普*测验每年都向美国人提问:“一个四口之
家至少需要多少钱才能在这个国家生活下去?”人们说出的数字上升的幅度与平均收入
增加的幅度是一样的。因为人们总是拿自己的收入和他人的收入以及他们惯于拥有的收
入相比较,只有当他们认为和平均水准相比有所上升时才感到幸福。
5
这一过程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我努力工作、赚更多钱的动力是:
这会使我更幸福一些。其他的社会成员也同样如此,他们也关注自己相对的生活标准。
既然社会整体无法以自己为参照物而提高自己的地位,那么社会成员为使自己更加幸福
所付出的努力可以说是一种浪费
——
当休闲与工作的天平偏向工作时,工作是“没有
效率”的
.
6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论点,我从社会地位方面加以说
明。人的地位可
能来源于所挣得的收入或所花费的金钱。人们工作,至少部分原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
位。然而,地位是一种等级体系: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所以当一个人的地位提高
了,其他人的地位就同等程度地下降。这是一种得失平衡的游戏:从整个社会看,为了
提高地位而牺牲个人的生活,是一种浪费。因此,永无止境的竞争极具破坏性:我们在
追求一种总体不变的东西时失去了家庭生活和平和的心境。
7
在某种意义上,人们最渴望的是尊重。他们追求经济地位因为它可以
赢来尊重。但是,我们可以重视也可以轻视经济地位。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如
果我们不放宽尊重的标准,社会上能力偏低的人会感到生活更加艰辛。我们应该尊重那
些同他人一起合作而自己没有获益的人,那些在各个阶层上施展才能、努力工作的人。
因此,让每个人都能学会一种本领尤为重要。在英国,这意味着只要年轻人愿意,一定
要确保他们每个人都学会手艺,使那些学业不成功的人也能在职业生涯中感到自豪,不
会在长大*时觉得自己是失败者。
8
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比较,因为等级体系的存在是必要的,不可避免
的。有些人得到晋升,而另一些人却没有。此外,职位得以晋升的人薪水也要提高,因
为他们有才华,雇主也乐意招贤纳士。所以,在人们挑选工作和选择雇主的关键时刻,
薪水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决定。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的职业没有客观的标
准来衡量个人的业绩,
所以事实上只能拿一个人同自己的同事作比较才能得到评
估。
然
而,这种等级评定的方法非常主观,从根本上改变了雇员与顾主、雇员与同事之间的合
作关系。
9
如果我们渴望一个更加幸福的社会,我们就应该着重强调人们所珍视的
经历——首要的是亲情关系、工作关系和邻里关系,人们珍视这些经历并非因为别人拥
有它们,而是因为这些经历拥有内在的价值。我们当前享受的充分的舒适和安逸,看来
有可能使我们的生活幸福一些,可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又有可能降低了我们的幸福
程度。
10
我们生活在一个空前的个人主义的时代。许多人都感到最重要的责任
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挖掘自己的潜力。这是一个可怕的、孤单的目标。当然,他们
也感受到自己应该对他人承担的责任,
但是在西方国家,
这些责任缺乏一套清晰的理念。
无论是古老的、虔诚的世界观,还是战后社会的团结精神和国家的凝聚意识,皆荡然无
存。我们全然丧失了公共利益或集体意义的概念。
11
我们要想幸福一些,必须在改变外在环境的同时改变我们内在的态度。
我说的是一种永恒的人生哲学,它能使我们在自身找到积极的力量同时也能发现他人身
上蕴涵的积极因素。这种对他人和自己怀有的同情心,是可以学会的,学校应该将这种
同情心教给学生。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政
策:
在年轻人中间推广更健康的人生哲学,
帮助他们区别肤浅的快乐和真正的幸福。
12
因此,我希望在这个新的世纪我们最终能够把人类的最大幸福当作我
们的公益观。这可能有两个结果。这种人生观可以明确地指导*的制定,但是更重要
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它会激励我们因为别人幸福而感到更大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人
获得更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才会更加幸福。
如何变老
1
尽管文章的标题是“如何变老”,真正要谈的却是如何不老。在我这
个年纪,讨论“如何不老”,着实更为重要。首要的一条忠告是,要慎重地选择祖先。
虽然我的父母皆属早
逝,但是考虑到我其他的祖先,我的选择尚好。我的外祖父在六十
七岁风华正茂时早逝,这是事实,可我的外祖母,还有我的祖父、祖母,都活到了八十
多岁。在那些与我血缘关系稍疏些的祖先中,我只发现有一位不长寿的,他死于一种当
前罕见的病:被砍了头。我的一位曾祖母是吉本的朋友,活到九十二岁,其精神状态之
好自始至终都让子孙们敬畏,一直到她撒手人寰的那天。我的外祖母,生养了十个孩子,
其中一个夭折,另外九个健康成长。此外,她还有过多次小产。她守寡之后,即刻投身
于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她是格顿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为促使医疗事业向妇女敞开大门
而不遗余力。她过去常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她在意大利遇见一个满面哀伤的老绅士,便
询问他为何如此忧伤,老绅士说刚刚和自己两个孙子道别。“天哪!”她叫道,“我有
七十二个孙子孙女,如果和其中的一个分别一次就伤心一次,那我的生活岂不太凄惨
了!”“非同寻常的母亲啊!”老绅士回答道。
但是,作为七十二子孙中的一员,我更
喜欢她的这一处世秘诀。外祖母八十高龄后感到入睡有些困难,她便常常在半夜到凌晨
三点这段时间阅读科普书籍。我想,她无暇顾及自己是否老了。我认为这就是保持年轻
的秘诀。如果你拥有广泛的、自己钟爱的兴趣和活动,又能从中体会自己老当益壮,你
就没有理由从那些只有在统计学中才有意义的数字上考虑生命已经度过多少春秋,更没
有理由担忧自己的未来也许很短暂。
</Para>
2
说到健康,
我很少生病,
因此无法提供有用的建议。
我随心所欲地吃喝,
不能清醒时就睡觉。我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因为这些事情对健康有利。不过,我喜欢做的
事情实际上大多都有益于健康。
3
就心理而言,老年人应慎防两种危险。其一就是过度地沉湎于过去。人
不能活在记忆中,不能生活在因美好往昔的逝去而怅然若失中,也不能生活在缅怀已故
朋友的哀痛中。人的心思必须放在未来上,想想可以有所作为的事情。这并非一件轻而
易举的事:一个人经历的往事,渐渐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人们很容易以为过去的情感
比现在强烈,过去的头脑也比现在敏锐。倘若真的如此,我们就要忘却这个事
实;如果
忘却了这个事实,事实也许就不再是事实了。
4
另一种要提防的危险是:依恋年轻人,希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机中汲取活
力。当你的孩子已长大*,他们就想过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仍像他们小时候那样关注
他们,你很可能就成了他们的包袱。动物在下一代能够自食其力时就不再给予关注;人
类因幼年时期较长而很难做到这一点。
5
孩子已长大*,叮嘱他们不犯错误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不再相信
你的话,再说错误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但是,如果你的兴趣无法摆脱个人感情的
支配,你也许会发现,假如不关注子孙,生活就会空虚无望。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意
识到,
虽然你仍可以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
助,
比如给他们一笔零花钱或为他们编织毛
线外套,但是你绝不能期望他们会乐意和你呆在一起。
6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烦恼。年轻人有这种感受是可以理解的。年轻
人害怕在战场上牺牲,这情有可原。他们认
为,死亡会剥夺生活赋予的最美好的东西,
这让他们深感痛苦。但是,饱尝人世酸甜苦辣的老者已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了自己的
抱负,
倘若再对死亡产生恐惧之心,
未免有些可耻。
克服恐惧之心的最好的办法是
——
至少我这样看
——
开拓更广泛的、不局限于个人感情的兴趣,让包围自我的墙壁渐渐
地消失,你的生活就渐渐融入人类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存在应该像一条河——初始为涓
涓细流,裹在狭窄的岸
间,在岩石的缝隙中、在呼啸的瀑布上奔泻。河床渐渐变
宽,
河岸逐渐隐退,水流平缓,河水没有明显的停滞,最终融入海洋的怀抱,毫无痛苦地结
束了独立个体的存在。上了年纪的人,倘若能以这种态度看待人生,就不会因为害怕死
亡而不安,因为他所喜爱的一切将继续存在。而且,当生命力衰竭之时,疲惫感油然而
生,长眠的念头并非令人厌恶。我希望在尚能劳作之时告别人世,知道他人会将我未竟
的事业继续下去,同时回想这一生有可能做的事情,都尽力而为了,由此可以满意地安
息了。
网络教育
1
在最近的一次出差途中,有人问及我的职业,我说自己是从事编写和
教授大学课程的。
2
“哦?那在哪儿教书?”他问道。
3
我不假思索,老老实实地答道:“虚无空间里”。
4
我说的是实情。
1990
年起,我就在被朋友称作“键盘大
学”里教远程
学位教育课程并提供辅导。我的课堂是在充满电荷的空间里,其间一端连着我的电话插
座,另一端连着一群年龄偏大的大学生家里的电脑。
5 1990
年,我筹建了美国第一个远程学习者在线辅导中
心。迄今为止,
我已在线辅导了
7000
多个学生,其中只有几个人不及格,而我本人却从未与他们谋面。
6
由于无法更清楚地解释我的工作环境,我只能告诉这位问话者:我在虚
拟空间教书,“是个虚拟大学的教师。”我试着向他解释“远程教育······在线
学位课程······虚拟大学”等
等。
7
那人的脸上仍旧一片茫然。我不清楚他沉默不语到底是因肃然起敬所
致,还是纯粹对此稀里糊涂。我猜想两个原因都有。于是,我就开始解释这些天来经常
解释的事情:我认为,美国的大学教育在衰退,而美国的教育新思维正在兴
起。
8
远程教学(即师生不用谋面的教育课程)并不是件新生事物。英国巴斯
大学的艾塞克·彼特曼爵士曾突发奇想,让乡村居民把圣经转换成速记文字,然后邮寄
给他评阅,以这种办法教会他们文秘技能。
1840
年他就开始实施,从中赚取了大笔的金
钱。
9
我并不教速记,我教心理学和职业拓展。但还是和艾塞克爵士一样,很
多课程是自己编写的。我的岗位是在万维
网,我把作业张贴在电子布告栏上,把批阅过
的试卷用电子邮件通过国际电话线发送出去,而且免交关税;必要时,把班级学生召集
起来,在网上聊天室里在线讲课。
10
难道这种方式能够摒弃现实中的大学教育吗?学生难道不用整齐地坐
在教室里聆听老师——讲坛上的圣人——讲课就能学到知识吗?
11
绝对可以,毫无疑问。事实上,很多人都认为没有校园的大学难以想
象,可我现在却以为不在网络空间这块充满自由氛围的地方教书才是匪夷所思呢。
12
在网络空间里,我倾听、阅读、评价、思考学生们表述的观点——一
次一个,轮流发言。他们必须书面把见解传输给我,他们不能坐在后排座位上,无所事
事地打发时光。他们必须思考,最令他们头疼的是,他们必须写作。思考与写作,那不
就是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所具备的特质吗?
13
我不是凭借他们的脸庞或是他们在宽敞教室里所坐位置来认识我的学
生,而是通过他们每周作业里的文字和观点了解他们。这些文字与观点大家都能在线读
到。
</Para>
14
我不是讲坛上的圣人——我更像是他们身边的向导。通常,学生们之
间“说”的或写的东西、把自己工作和职业体会融入论文和辩论的方式,比起我能够提
供的任何东西都更加实用,更有启迪性。
15
我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四十岁,还有不少五六十岁。他们通过网络来上
学。因为他们不能或者不愿意辞去工作、离开儿女或孙辈们搬进大学校园——那样的大
学无非就是一个依照中世纪修道院模式建立起来的教育实体。
16
他们大多数了解自己所谈论的东西,不仅如此,他们清楚自己为何返
回大学学习。网络教育适合他们,因为网络教育尊重学员界定知识和追求知识的能力,
鼓励他们抒发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没有教师干扰,因为教师可能会情不自禁地介入他们
的争论,把原本很有启发性的课堂讨论“平息”或者“引到别的话题上去”。
17
学生们体验到的东西完全不同于依照传统工厂模式运作的美国教育。
在传统教育中,生产线上的每个人接收到相同标准单位的信息(讲座和教材),然后必
须通过同一质量检查(客观考试)。学生们坐在整齐排列的座位上,举手请求允许后才
发言,不断地看着钟表学课本、听讲座,课本和讲座被分解成不相关联的知识玩意儿。
没有证据显示,
这样的工厂模式是有效的学习途径,
而只能证明这是一种很便利的方式:
大学在成绩报告单上记录下标准份量的知识已如期地传授。
18
或许,在虚拟环境下教大学文科课程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因为它可
以追溯到我当年所了解到的真正的大学文科教育。
在希腊雅典研读哲学时,
老师教导我,
要学到东西就得扔掉课本和笔记本这些不过是记忆工具的东西,要依赖我们与生俱来的
本领进行批判性思考。
19
我的网络学生的确是有教材,但那都是学习的辅助材
料,不是他们汲
取知识的唯一源泉。他们还将从网上辩论、会议和论文写作的合作中学到知识。学生们
要为发言认真思考;他们每周来上课时,充分准备好辩论,通过键盘上的交流获取真知。
20
说也奇怪,
虚拟大学兴许正是柏拉图这样的古典哲学家喜欢授课的地方——
假如他那个时期有因特网的话。你问我本人的意见?我也认为教育应该比较少地在校园
里开展,而更多地应该在参与者的脑子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