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秉枢的书法创作:浅谈甲骨文书法创作体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5 01: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05:2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书坛,尚碑之风盛行,初学者往往由唐楷启蒙,进而踏着汉魏碑版,一步步迈入书法艺术殿堂,马秉枢自不例外。他倾力于北魏墓志、造像,醉心于《中岳嵩高灵庙碑》的高古和《爨龙颜碑》的开张,对汉隶刻石也下过功夫。
碑版的浸淫不仅陶冶了马秉枢的性情,而且对他的书法筑基起到了阔体强骨的作用。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方面魏碑固然有结体妙变,气势开张、书风雄强、格调高古等优长,但囿于识见、难辨是非、不善取舍者往往容易陷入空洞、摆布、造作的误区。而要在用笔用墨上提高技巧,克服“空”、“摆”、“做”的弊病,在当时的情境下,与其“透过刀锋看笔锋”,不如径从历代名家墨迹中探求笔法的“庐山真面”。因此,马秉枢由狂热的尚碑转而用心地临帖,便是情理中的事了。
他临帖从“二王”入手,继而钟情于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并顺流而下,对宋之苏、黄、米,明清之祝允明、王铎等大家广泛临习研究。在转益多师中随着功力的厚积,马秉枢的书法在宽博的体势和强健的骨骼上生出了筋肉,充注了气血,越来越凸现出结体宽博、姿态环抱、笔法外拓、笔致流走的鲜明特征,而碑的底蕴沉潜于上述特征中,使得他的书法沉厚而不失润朗之美,稳重而不乏跌宕之姿。
经过了碑与帖的交融互补,拨开了障人眼目的层层迷雾,马秉枢真切地体会到,只有不断地深入传统,才能使笔下溢出更为淳朴古厚的韵味,而作者的性情也就由微至著地融入其中并流露于笔端了。观其近作,在古朴自然中更多了些淡中滋味、烂漫情调和率真情怀。这该是他深省之后的自我本真的回归吧。正如他在《谈谈我的书法学习与创作》一文中所阐明的:“学书‘用古人之法而避其貌’(清蒋和语)。即在笔法、字法、墨法、章法诸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之后,应透过表面的‘貌似’,深入到书法的内涵—精神与性情的表现上,在他人与自我、功力与性情如何相融相协上下功夫,在如何取舍上下功夫,在如何找到最佳契合点上下功夫,最终走出自己的路子来。总的来说,我对古朴自然、平和恬淡的境界心驰神往。”
马秉枢的书法不是小巧的,而是大度的;他不是一个耍小聪明的“玩家”,而是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扎扎实实的基本功锤炼和诗文书画的综合修养,铸就日渐鲜明的积健为雄、敦厚大气、古朴自然书法风貌的书法家。■
责任编辑:韩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