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0: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2:15
虽然被高大的寨墙围着,寨内居民的生活看来和别的村庄并无二致。想想也是,如今是信息社会,任何村庄都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远离尘世的喧嚣。
随意走进村部旁边的一户村民院中,一位老太太坐在堂屋的房檐下,头上包着毛巾,手上不停地摘辣椒棵上的小红辣椒,面前的箩筐里已经快满了。
老太太名叫王爱,90岁了,眼不花耳不聋。她家的堂屋是清代建的大瓦房,房顶上“五脊六兽”,雕刻精美的木门、木窗及室内的八仙桌,可以想象她曾经的繁华。老太太张开没牙的嘴笑着说:“我从一二十岁嫁到朱家,就住在这房里,有六七十年了。”她的儿媳周劝说:“这房子是祖辈留下来的,现在破得很,很多地方都漏雨了。”周劝的儿子、儿媳迁到村外去了,家里只有她、丈夫和婆婆居住。
尹亮亮介绍说,临沣寨内现存明代建筑一栋3间,清代建筑100余栋400余间,这些明清民居均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或楼房,其中不少因年代久远亟需修缮,保存较好的是清代朱氏三兄弟家的宅院。朱家大院都是一进三、一进四、一进五的四合院,沿中轴线对称,是砖木结构的建筑群。朱家的祠堂已不复存在,它的位置建成了村里的小学。
朱氏三兄弟当年都是大盐商,非常富有,据说分家时元宝都是论筐来抬。朱紫贵排行老大,他的宅院建于道光15年,是一进三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322平方米。尹亮亮说,为了让这所宅院得到有效保护,原先的住户已经迁出。
在客厅后面的二进院内,我们看到当年的厨房、磨房均保存完好,院子里放着大大的磨盘。三进院的内宅布局严谨,有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均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青砖黛瓦与檐下挂的金灿灿的玉米相互辉映,古朴、厚重而又和谐。
楼房的墙体厚半米多,典型的“里生外熟”,即外面贴砖,里面是土墙,用红石条将二者紧紧连为一体。尹亮亮说,这样的墙体保证了室内冬暖夏凉,楼房的地基也非常牢固,地面之上有5层条石,地面以下还有10层条石,而且最下面的2层用的是1米多宽的红石板,每个房角各放有一个红石大碾盘。
正房的屋门也很有意思,下部设有两个“*眼”、门槛下设有供猫通过的“猫眼”。正方形的青石铺地,木楼梯就设在室内。沿着木楼梯上至二楼,就来到了小姐的“绣楼”,尽管里面已经没有一件小姐的家具什物,仍然让人浮想联翩:以前大户人家的小姐就是住在这样的地方,她们真的不下楼吗?
尹亮亮说,当时大户人家的小姐一般从七岁就开始上“绣楼”,直至出嫁时才下来,但是人的情感是关也关不住的,“西厢记”的故事自古至今也没有间断过。
这座官宅是一进五的四合院,由好几座院落组成,大院套小院,院院相连,从前街通到后街。有的还由朱氏后人居住,有的已空置无人。
2002年夏天,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偕国家文物局原*吕济民、河南省文物局原*杨焕诚等人来到临沣寨考察后,认为临沣寨的古建筑很有特色,“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