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6 14: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4:54
6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播说联播”环节中,主播康辉说:“暑假马上到了,一些所谓‘资深老师’在短视频里炮制焦虑。然后,这些人就开始卖书、卖课了。”
随之,类似“为了卖课渲染暑假很可怕太损了”之类的话题冲上了热搜。
这不是简单的单一事件的魅力,而是勾起了教育的深层焦虑。
与那些煽动性强的言语并存的还有一张九宫格图,也在社交媒体传播,图片显示。
每一张小图都是一个教育自媒体的主播在讲述“X年级的暑假最可怕”的话题,提醒观众要注意暑假补课或购买教辅,图片所涉及的年龄段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延续到了初升高,每一个暑假都“最可怕”。
据媒体调查,小红书等平台看到,只要输入“暑假”“教育”“考研”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平台方会向网民提供大量教育类自媒体的账号,他们基本都号称拥有多年教育或者培训实际经验,可以轻松“提分”或者帮助学习。
为了加强销售效果,这些主播会很娴熟地使用话术,视频文案充满了引导性的暗示。
更具有煽动性和类似恐吓的也有:比如“1%学霸才懂的暑假秘籍,绝对不是猛学习”“快醒醒,你孩子中了‘基因彩票’千万不要浪费掉”“海淀妈妈仅靠一张暑假打卡表,甩掉90%的同龄人”。
如此等等,营造出一种全民为教育焦虑的不正常氛围。
这类焦虑沉渣泛起的根源何在?仅凭自媒体不负责任的忽悠就能成气候?教育在今天何以变得如此焦虑?
从遍地“学霸”的高考疯狂,到各学校展示的高考成果,无不在暴露一种暗流:高考的竞赛力与以往相比,实在是有过之无不及。
以今年的高考为例,自始至终,都在一种掩饰不住的“重视”中:从考试那几天,大众一致崇尚的、有“旗开得胜”解读的“旗袍秀”,再到分数出来以后几乎每一所高中努力找出各自亮点的高调推广,再到似乎消失了几年的“高考状元”崇拜。其暗流恰恰就是教育的焦虑。
当年高考是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无论从考试方式,还是从高校招生数量,都与过去大有不同,怎么这种焦虑反而不减反增、更加严重了呢?
教培机构的一刀切,本来其旨意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尤其是尚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们,身心愉悦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摆脱家庭之间没完没了的攀比、偏离正常教育航道的恶性竞争,给学生们一个喘息的空档。
但是,明里暗里,补课之火依旧扑灭不了。
我们当然不是说学生阶段不必太努力。其实人生之路的任何一段,都应该全力以赴。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应当摧毁人的本性和健康。
而我们对于高考状元的渲染中,几乎要求门门考试无*接近满分!甚至包括最考验思维灵动也最难有统一标准答案的语文。你看那些高考高分作文,很难相信是微笑尚含羞涩的高中生写出来的!显然,作文也是可以提前“背”出来的。
这算不算一股焦虑的潜流?
很多年前,流传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
钱学森说: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要求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
这大约是真正击中了教育痛处的一记重拳。
从每年暑假最可怕的“可怕”,到类似“天问”之“问”的“钱学森之问”,教育的焦虑显然不是一时之病,而是长期忧患导致的“慢性病”。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竞争依旧激烈的年代,家庭的攀比、社会的榜样、就业的压力,都在让这种焦虑四处蔓延,经久不息。
而那些“火上浇油”的自媒体为了所谓的流量,积极贩卖焦虑,更是失去了良知!
理性的做法是,将本有的教育焦虑进行疏散、疏解,而非更加渲染、强化。
在流量换收益规则的激励之下,个别梦想着流量爆发、失去社会责任的自媒体,几乎无所不用其极,自然应该在严格管制下督促其收敛言行。而我们更应该反思这种焦虑无休无止的深层根源,从而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给教育来一次痛痛快快的改革!
当下我们正直面的是,每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正有愈演愈烈之势。到底是供给端出了问题?还是需求端被扭曲了?
这才是当下教育焦虑不息的最现实、最宏观的原因。
自媒体贩卖焦虑,其实本身并没有错误。
做自媒体的本质就是吸人眼球,看看现在无论是抖音还是知乎,如果你的内容不能吸引别人来看,那么还有什么意义。
你可以把“焦虑”也看成其他形式的内容一种,就和搞笑,八卦等其他内容一样,加上现在的社会,几乎没有人是不焦虑的,既然人人都关注的事,那么自媒体只要写,就一定会有人看。
当然,这样的焦虑信息最好还是不要去看,很多人都不太注重情绪的价值,凡是让我们陷入情绪之中的东西,尤其是负面,都不要接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