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有几种写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0:0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9:21
国字的写法如下图所示:
一、国的释义
1、国家。
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
3、在一国内最好的。
二、字源解说
始见于商代。本义指疆域,地域。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后泛指国家。也指国都。
三、组词
国画、王国、外国、国际、国家等。
扩展资料:
一、国画 [ guó huà ]
我国传统的绘画(区别于“西洋画”)。
二、王国 [ wáng guó ]
1、以国王为国家元首的国家,如丹麦王国、尼泊尔王国。
2、比喻管辖的范围或某种境界。
3、比喻某种特色或事物占主导地位的领域。
三、外国 [ wài guó ]
本国以外的国家。
四、国际 [ guó jì ]
1、属性词。国与国之间;世界各国之间。
2、指世界或世界各国。
五、国家 [ guó jiā ]
1、一个国家政权所领有的区域。
2、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对被统治阶级施用暴力的机器。由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军队、*、法庭、监狱等组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9:22
“国”字一共有41种写法,是汉子中写法较多的一个。
“国”字的以下六种写法是影响比较大的:
1, 中文许多字有繁体写法和简体写法两种,“国”字也不例外。繁体的写法是“国”,简体写法是“国”。繁体“国”字历史悠久,而且在先秦经历过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商周时期,“国”里面四四方方的“口”表示土地,旁边的“戈”表示武器。后来“口”下加了“一”横表示人,几经变化组合成为“或”。“或”曾经就是“国”字。再后来“或”外面加上一个“囗”,才成为“国”,这已经是秦代李斯制造小篆时候的事了。
2,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将“国”简化为“国”。关于简体“国”字的产生,还有一段小故事:本来有人提议,“国”字简化可借鉴日文中的“囯”,里面简化成“王”字,但当时这个方案遭到大部分人的否定。理由是:一个方框里放个王,从里往外念是“亡国”,从外往里念是“国亡”,不吉利。最后郭沫若说:不如加一点,变成“玉”,国中有玉,吉祥。
3,关于“囯”字(“囗”里面一个“王”)的写法,日文这样写应是有所本的,其根源还是在 中国。中国在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就把太平天国的国号写成“太平天囯”。现在太平天国遗留的许多文物上都是写“囯”字的,如钱币。“囯”字在“囗”里面放一“王”字,象征洪秀全自称的“天王”,似乎是一个绝妙的创意。但实际上这个“囯”是更早就已有先例的,并非是洪秀全的创造。比如明代遗留下来的瓷片上就有这种写法的“囯”字。另外,明代的《正字通》、清代的《康熙字典》都收录了这种写法的“囯”。
4,要说臆造,唐代武则天倒是造了一个“国”字的新写法——“圀”。据说武则天曾经造过19个字,“圀”字是其中之一。武则天掌握唐朝政权后,有人说:“国”字里面的“或”通“惑”,请求用“武”字来镇“惑”,如此国家才能安宁。于是武则天把“国”字里面的“或”改成“武”。后来又有人说:“武” 在“囗”中,有把“武”困在里面的意思。于是武则天再把“武”改为上“八”下“方”,成“圀”了。
5,*时期,激进的*派对“囯”字的写法有意见:凭什么国家是“王”的?于是对封建皇权的*,连“囯”字也要一起革掉。那么怎么改呢?有人想出了一个“囻”字,“囗”里面用“民”代替“王”,意思是“国家属于人民”的。这种“囻”字在*初期使用过一阵子,并且一度流行到了海外。但“囻”字最终没有真正替代“囯”字。
6,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主政时,*曾经还有过一次短命的简化字改革。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二天《人民日报》进行了试用,其中“国”字进一步简化成了“囗”字。这次简化字改革到1978年7月停止使用,只有半年多一点的寿命。究其失败的原因,大约是简化得有点过分了,容易引起混乱。不过“囗”字虽然也在简得过分之列,但仍然是古已有之的写法,《康熙字典》里就有这种写法的记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9:22
历史上国字的正体 写法 有四十多款
国字的正体
国字的简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9:23
国字四五种写法 “国国囯囻” 还有口+王就是 “口王”
但是 现在只有繁体的 国 (台湾 香港地区)
和简体的 国 在使用 其他的都是研究范围 但如果应用均算错别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9:23
国字四五种写法 “国国囯囻” 还有口+王就是 “口王”
但是 现在只有繁体的 国 (台湾 香港地区)
和简体的 国 在使用 其他的都是研究范围 但如果应用均算错别字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