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靖州的梓潼宫要叫梓潼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3:5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9:23
靖州梓潼宫的对联可看出是为了纪念文昌帝而修建梓潼宫::"先辅纣后仕周堂堂英武匡天下,生封侯殁为帝赫赫威灵救世间"。
更多详细资料看网址:
简单摘录
http://bbs.rednet.cn/MINI/Default.asp?78-10532979-10535037-0-0-1-0-a-.htm
文昌帝君--张亚子
越西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诞生地,亦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故乡,其影响深远,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建造的文昌宫、阁楼、殿,数以千计,遍布*和东南亚一带。
据越西厅志载:“张亚子晋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在中所卢林沟张老夫妇家中,后勤学苦练,羽化成神”。常骑――“驴特”(文昌的坐骑,传说生得“四不像”)往来四方,讲学云游。越西金马山上曾留有胜迹“紫府飞霞洞”、“上马石”等。上马石上镌刻有“文昌胜迹”四字。另刻字“泉涌月明”相传为神亲书。又有镌字于帝君赏憩处:“金阙化身”守泉涌月明数字。
张亚子出生地--中所水镇
古时水观音泉边山崖上,生长有一株婆娑古树,开的花儿如 桃花,春天嫣红,秋天翠碧,掩映着水潭。此树人们称血滕树,传说枝条折断后,带淌出血浆样的汁,甚是奇异。树的石崖另有一处刻字“胜景清绝”。
文昌帝君张亚子踏脚的石上曾留有脚印,据说是踏石“上驴特”留下的印迹。
在文昌的另一修道地梓潼也有许多关于张亚子的记载。如《文昌化书》、《清河内传》、《文昌本传》记载,张亚子原籍越西,生于晋太康八年(287年)二月初三,后徒居梓潼,在七曲山修道劝善数十年,直至终生。因此梓潼成了越西藉善士张亚子的第二故乡。
历朝历代的帝王对文昌帝君张亚子十分尊奉。唐朝时,玄宗僖宗因避安史之乱来到四川,将士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批。玄宗皇帝十分着急,在夜里梦到张亚子得治病药方一帖,治好了大军。玄宗僖宗加封张亚子为“左丞相”、“济顺王”,以万乘之尊向张亚子叩拜。从此张亚子身价百倍,被世人尊奉到同孔子齐名的地位,故世间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
之后,宋朝的各位帝王又先后加封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英显王”,“神文圣武孝德忠义王”等。
中所水镇--发展鸟瞰图
元代仁宗又加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明清两朝也大肆尊供文昌。凡天下学官,皆去文昌祠。并修筑大量的文昌宗庙,隆重祭祀……。
道家又把天上的星神与张亚子合而为一,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属二十八宿中的文曲星,传说主“文运”、“司科举”。道家与张亚子合而为一的年代,应是宋朝。道教那时大举,人们尊神而轻佛。后人又将蛇神、龙神与文昌帝君重合,使文昌帝君声威 大震,成为影响全国的、掌管人间福禄的神祗。
历史上,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张亚子,还借文昌帝君之名,降写了大量著述,据不完全统计达80余部,数百种之多。这些经语中许多是劝善勉学的诗章。
水镇中所--青石桥
越西文庙之右旧时有文昌宫,在文昌帝君的故里,金马山有梓潼宫,是专用来祭祀文昌帝君张亚子的庙宇。只是越西的梓潼宫与绵阳的梓潼县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玄机,还有待考证。
越西祭祀文昌的日子,一年有三祭,春、秋祭和迎神会。迎神会的日期为正月十二日到十八日,首尾两日分别为迎神日和送神日。春祭是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在每年的二月三日,相传是张亚子的生日,一般由官方举行祀典。秋祭每年八月初一举行,相传为文昌修成正果之日。
据当地老人讲,文昌宫即梓潼宫的建筑十分壮观,年代久远,宫门前,矗立三株古杨。树干挺拨刚劲。需三人合抱方能合围,树枝虬曲纵横,姿态万千。宫门进魁星楼,过甬道,便是三间大殿突兀梯石上,大殿金碧辉煌。殿门雕花窗格,玲珑剔透,富丽华贵。大殿正中为贴金的文昌帝君坐像,帝君两边是“天聋”、“地哑”侍童像。在梓潼宫的山顶上有一洞,人们称之为紫府飞霞洞。据越西厅志载:“为宋代苟沐父子所开。”是文昌帝君*处。此外越西城内的瘟祖庙,观音庙都与文昌帝君张亚子有关。这是因为文昌帝君行善施药,泽及百姓,更是瘟神的天敌。
世界上的事就怕认真二字,我又查了一些资料,从上面那篇文章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张亚子是文昌帝,为纪念文昌帝而修建文昌阁!同时梓潼也是越西藉善士张亚子的第二故乡,那么修建梓潼宫也是为了纪念文昌帝!可以这么说:文昌阁与梓潼宫都是为了纪念文昌帝,只是叫法不一样罢了。另外从靖州梓潼宫的对联也可看出是为了纪念文昌帝而修建梓潼宫::"先辅纣后仕周堂堂英武匡天下,生封侯殁为帝赫赫威灵救世间"。
梓潼是文昌帝君的发源地,七曲大庙是全国文昌的祖庭。
在四川梓潼城北七曲山上,有一座元、明、清三代形成的古建筑,殿宇楼阁雄伟壮观,正殿供奉着高大的铁铸造像,神情威严,两目深邃,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梓潼文昌君帝。古往今来,到处流传着种种关于文昌的神话,特别是唐朝以来,历代帝王竞相追封文昌,道教也把文昌列入神坛,到了元明清时期,更是举国学子,有读书之处都必须奉祀文昌帝君。文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影响颇为深远,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说。
一、文昌帝君的产生
(一)梓潼神与张亚子
梓潼以“东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又传,禹帝治水于潼泥陈山伐梓林木,其树神化为童子以求禹帝免伐,因此得名。梓潼树神有名无姓,叫亚子。亚子祠建于七曲山,亚子是传说的雷神、蛇神,亚子祠就是雷神祠和蛇神祠,这是梓潼最早的庙。而晋代蜀人张育,为抗击前秦王符坚入侵蜀地,自称蜀王,率众抵抗,后来战死绵竹,蜀人为纪念他,也在梓潼七曲山修庙祭祀。久而久之,人们就将树神的名和人的姓连在一起,于是便有了梓潼帝君张亚子。相传,西晋太康中原有八王之乱,十六国混战,天无宁日。四川东南有氐、羌少数民族起义,只有梓潼、剑阁一带稍有安宁。西氐人张亚子,为避战乱,举家迁徙梓潼七曲山,居住在七曲山善板祠,张亚子在此为病者寻药疗疾,教童愚读书,深受百姓爱戴。他死后,老百姓怀念祭祀他,尊称他为梓潼神君,梓潼帝君。善板祠是全国最早供奉张亚子的专庙,后又改为张相公庙。
(二)梓潼帝君与文昌帝君的重合
传说中的文昌星神土司功名福禄。人们对星神的崇拜起源于远古
时代,从渔猎到农耕时代,人们都认为星辰是由神主宰的。面对文昌宫星座,人们顶礼膜拜,看见文昌星光辉明亮,就手舞足蹈,认为是加官进爵的吉兆;看见文昌星暗淡无光,他们就满面灰相,诚惶诚恐,预感要发生灾难,连帝皇、显贵、官吏也对此深信不疑。自唐代开科取士以来,热衷功名的文人学子认为文昌宫星座高悬头顶,遥遥河汉神秘莫测,他们迫切期盼文昌星能够从天庭走向大地,以便随时供奉,联络感情,求得护佑。道教不失时机大造*,说梓潼帝君张亚子是张翼二宿下凡,玉皇大帝令其掌管文昌府事。南宋绍熙元年,抢先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使梓潼帝君与古老的中原星宿神文昌星神重合,成为全国帝君一级的司文运复合神,他们职司也不断变化,由最初管理人间的寿命、灾咎、文运的职责,成为专司功名、文运、利禄的唯一大神。
然而,梓潼帝君完全代替文昌星神还是元朝元佑三年,元仁宗下诏将梓潼神张亚子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人帝君”,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赐七曲山灵应祠为“佑文成化庙”。至此,梓潼帝君与文昌帝君完全重合,张亚子由地方小神经过历史的整合成为天下共祀的大神,文昌帝君张亚子开始走出巴蜀,进入中原。明清时,天下学宫皆建文昌宫,塑文昌帝君张亚子像,到了明末清初,大西王张献忠与张亚子联宗认祖,下诏追封张亚子为“始祖高皇帝”,把七曲山文昌宫认作家庙,俗称太庙。从此七曲山大庙成为天下文昌宫的祖庭。
二、文昌文化的形成
文昌文化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 自然崇拜阶段(约在秦汉至隋朝)
秦汉时期,中原已进入农耕时代,古梓潼地区和西南边陲广大地区一样,都还处于狩猎和畜牧时代。当时蜀郡是氐羌人的聚居区,还处于原始图腾信仰的渐进过程中,经历着一个人兽不分、人神不分的时代,这种原始图腾崇拜就集中地反映在所祭祀的诸神身上,所以那时对张亚子的崇拜,一会儿是雷神,一会儿是树神,一会儿是蛇神,一会儿又是人神。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神话和传说,出现了祭祀氐人原始图腾的古老习俗,同时,建善板祠供奉亚子神,开始出现了祭祀的萌芽,也是庙会文化的开端,这些现象无不透露出一种原始的文化气息。这正是文昌文化形成的初始阶段,也是文昌文化古老久远的特色所在,尤其富有独特的民族民俗特色。
(二) 道教推崇阶段(唐朝至两宋)
唐宋时期,梓潼帝君张亚子不断被封建帝王追封。唐朝天宝十五年(755)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幸蜀,夜宿梓潼郎当驿(又名上亭铺),次日过七曲山张相公庙,拜谒了张亚子,应了亚子梦兆,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广明元年(988)黄巢起义占领长安,唐僖宗李儇也匆忙逃往西蜀,效法先皇玄宗,在七曲山参拜了左丞相张亚子,追封他为济顺王,改张相公庙为七曲寺。到了宋朝,对张亚子的封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封张亚子为圣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北宋咸平三年,宋真宗赵恒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南宋绍兴十年,高宗赵构封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将七曲寺改为灵应祠,令其以王宫格局重建;南宋景定五年,宋理宗赵昀即位,封张亚子为忠文英武孝德仁圣王。
道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梓潼,对张亚子的推崇十分虔诚,说张亚子是三清之一的原始天尊的弟子,上主三十三天仙,中主人间寿夭祸福,下主十八地狱轮回。他们不断为他追加封号,还给了一个长达254字的圣号。他们宣称玉皇大帝令张亚子掌管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还把张亚子修行的七曲山,列为道教洞天福地中四十处名山圣景之一,对张亚子一家五代人,以及天聋、地哑、白特都追封了圣号。道教信徒们还以扶鸾降笔的方式撰写了大量著述,既神话了张亚子的身世,也积淀了文昌文化。
与此同时,佛教也不甘落后,说梓潼帝君张亚子广行阴骘,以忠孝为本,利人利物为心,三十功满,证果天仙,后因夙孽,自蜀归依如来,被如来授记为“证果定慧王菩萨”,后来又授记“梵镇如来”等称号。
此一时期是文昌文化的成长发展阶段,民间祭祀活动丰富多彩。文昌帝君由道教推崇,受儒生文人奉祀,还被佛陀释迦牟尼授记,真正成了道、儒、佛三教尊奉的大神,这在中国神仙信仰史上也并不多见。但这一阶段的文昌文化还不是十分成熟,由于道教和民众的直接参与,文昌文化体现出明显的宗教色彩和民俗特色,也体现出西蜀氐羌人的土著文化气息。
(三)文昌崇拜阶段(元明清时期)
明末清初,农民领袖张献忠进入巴蜀,与文昌帝君张亚子联宗认祖,下诏追封张亚子为“始祖高皇帝”,把七曲山文昌宫认作家庙,俗称太庙,从此七曲山大庙成为天下文昌宫的祖庭。入元朝,不少文人儒士也以张亚子扶鸾降笔之方式,撰写了大量著述,这些著述对张亚子的声名远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时的文昌文化已不断趋于成熟,文昌的宗教色彩已经淡化,更多的是作为追求文化昌明的象征,崇奉文昌的伦理道德、劝孝劝善、文学艺术、古建雕塑、音乐绘画、中医中药、庙会祭祀、民风民俗等,成为人们旅游观光、净化心灵、抒发情怀及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昌文化承于道教文化,但又不同于道教文化,它直接接受儒家思想文化营养,又受佛教文化影响。经过吸收消化,自成风格。文昌文化淡化了“修道成仙”之说,代之以“利物利人、修善修福、为国救民”的人生理想追求;儒家学说是以士大夫阶级为代表,提出的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仁政,而文昌文化则是以平民百姓为代表,强调“忠主孝亲,敬兄信友,不徇私忘公”的公平*;文昌文化还主张“扶持斯文”、“耕读家风”、“以长文儒”,又宣扬积善可以入士的说教。文昌文化既有古代氐文化的基因,又有梓潼民俗风情的孕育。脱胎于道教文化,富有儒家特色,融有佛教意蕴。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具有宗教性、儒学性、崇文性和世俗性。文昌文化是巴蜀文化的奇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一笔巨大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三、文昌文化的内容
为了便于学习和了解,我们从它的性质和特色上将它划分为六个方面:
1.伦理学 包括劝善、劝孝和慎行;
2.科举教育 包括劝学、司禄和惜字;
3.民俗学 包括文昌扫荡、迎神会和庙会;
4.文学艺术 包括文学、洞经音乐、绘画、雕塑和建筑;
5.宗教学 包括神咒、符录和扶鸾降笔;
6.医药学 包括养生和医病。
四、文昌帝乡的人文古迹
文昌宫正殿 魁星楼 桂香殿 启圣宫 瘟祖殿 白特殿 风洞楼
家庆堂 天尊殿 观象台 关帝庙 灵官楼 盘陀石殿 晋柏
应梦仙台 望水亭 雷神庙 古蜀道遗址 五丁遗剑泉 敕法台
敕法仙台就是在这浓郁的道教文化和特有的地域特点而建立的一个道观,踏寻历史足迹有幸拜访了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0:41
是的.
张亚子是文昌帝,为纪念文昌帝而修建文昌阁!同时梓潼也是越西藉善士张亚子的第二故乡,那么修建梓潼宫也是为了纪念文昌帝!可以这么说:文昌阁与梓潼宫都是为了纪念文昌帝,只是叫法不一样罢了。另外从靖州梓潼宫的对联也可看出是为了纪念文昌帝而修建梓潼宫::"先辅纣后仕周堂堂英武匡天下,生封侯殁为帝赫赫威灵救世间"。文昌帝影响深远,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建造的文昌宫、阁楼、殿,数以千计,遍布*和东南亚一带。
另外还有种说法相传有个叫张育的人,在晋宁康二年为反抗前秦苻坚的统治而组织人民起义,自立为蜀王。起义失败后他英勇牺牲,乡人在距张亚子祠不远处建张育祠,把他们当神灵进行祭祀,并把两祠合称梓潼神祠,这就是梓潼神的由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2:16
坐落于城东南约半里的渠江河畔桂香山(即莹盘山)顶。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州牧许子言所倡建。清光绪年间被焚毁,州人随即修缮。*24年(1935)年复修。现存宫殿南北长21米,东西宽13.5米,占地面积283.5平方米
梓潼宫位于靖州城东300米,渠东两岸盈盘坡上,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清光绪年间曾复修大殿,*二十年又重修一次。梓潼宫庙为砖木结构,总面积有1000平方米,内外八间,傍城依江,苍松幽径,景色十分优美,现已成为烈士墓地。
位置:位于靖州城东300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0:07
芷江还有个天后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