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9 07: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3 06:27
源流一
苏姓的起源主要出于己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颛顼之子称,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
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为六个姓族。
陆终的长子樊,为己姓族,居于昆吾,即今山西省运城东北的安邑镇,后发展为强大的昆吾部落,史称昆吾氏,为己姓。
《古今姓氏书辨证·六止》有记载:“黄帝子得姓十四人,而青阳、夷鼓同为己姓。
青阳,少昊氏也;夏诸侯有苏氏,周诸侯郯子,皆其后。
有苏氏女于纣,为之妲己。”
周武王时,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苏姓第一人。
周武王灭商建周,苏忿生立有大功,是西周开国功臣之一,被周武王授官司寇(负责刑法牢狱),并赐他以家乡十二邑建立苏国,都城在今天的温县。
颛顼后裔古苏国国君苏忿生,曾任周武王司寇。
春秋时,苏忿生建立的苏国被狄人所灭,其国人便以国名为氏,称苏氏。
苏国的后裔就以国名“苏”为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配合祖先,苏姓则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源流二
来自外族的改姓。
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绵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北方 *** 开始大量融入外族基因,加入苏姓群体的外族有: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的苏姓人、金国女真族的苏姓人。
一直到清朝,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为汉氏苏姓。
这些少数民族与 *** 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苏氏汉姓。
夏朝中期,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在今河南省辉县西的苏岭,史称有苏氏。
苏国历夏商两代,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氏,苏人四散。
一支苏人东迁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
一支北上邺西苏城,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在周武王灭商后,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即今河北省邢台西南。
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
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即今河南省温县。
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
苏姓第一位出名的苏忿生被后人祭祀为苏姓始祖。
己姓苏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苏姓的一支南迁湖南省梅山一带成为梅山蛮,宋初进一步南迁,与土著混居,一部分成为瑶族的先民,大部分成为湖南、广东、广西的汉族苏姓。
先秦时期,苏姓主要活动地区在河南和河北,战国时其中一支南迁湖北、湖南(如苏从),一支西奔陕西。
秦汉时苏姓已经东播迁到山东,西部陕西的苏姓已发展成为望族(如苏建)。
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北方 *** 中开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
加入苏姓群体中的外族主要有: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的苏姓人,金国女真族的苏姓人。
到清朝,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为汉族苏姓。
这些少数民族与 *** 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苏姓汉族。
西汉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的康居国,有小五王,其中苏王居苏疑城。
东汉时在今新疆南部的和田为于寅国,其相苏榆勒拥立广德为王,在于寅与莎车国的交战中起过重要作用。
在北方的匈奴鲜卑族人,东汉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加入了东汉政权对诸胡叛军的讨伐,其中鲜卑多数护苏拔庞在这次讨伐中立功,被封为率众王并被赐金帛。
在东汉时期朝鲜半岛的南部三韩中也有麻斯人苏马浞,被光武帝封为汉麻斯邑君使,属辽东郡以东的乐浪郡。
东汉灵帝时,在辽东有苏侯延,众千余部落,自称峭王而与汉军对阵。
苏侯延所在乌桓各部平时与汉关系甚好,由于东汉末年中原内乱,恒久为汉戍边的乌桓人,也就拥兵为王了。
晋朝时江苏、浙江、安徽和广东等地已有了苏姓的足迹。
唐朝时苏姓移民四川,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在福建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北宋时苏姓进一步大批西进川滇,南下两广,并越过边疆进入越南、老挝、泰国。
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代北复姓跋略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行汉化,单姓苏氏。
明清两朝苏姓多次移民台湾,如今苏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