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过生日有说法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2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2:51
73、84岁是个坎,这只是一个说法而已,说的人多,听的人也就多了,也就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两个年龄,一旦有人过世就自然的归结到这个所谓的规律了。现在,生活和医疗条件好了,人活到七十也不古来稀了。所以,不必在意岁数,它只是个数字,父母辛苦了一辈子,晚年闲下来了,就孤单寂寞,思亲盼儿孙,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见到很多亲人,也只有父母生日的那一天,才能一下子见全那么多亲人,热闹欢快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不要迷信了,能多聚就尽量多聚聚吧。
本人父亲今年也84岁了,自他七十岁生日起,我就一直给他老人家举办生日宴,而且所有费用我自己承担,尽管我有姐弟妹。再有四个多月他老人家就过生日了,我还准备一如既往地召集父亲所有的亲人、儿孙绕他膝下给他老人家做大寿。老人家晚年的乐事不多,我们做儿女的要尽量促成。
在古代,人们原本是不过生日的。《诗·小雅·蓼莪》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 (意思是,可怜我的父母啊,如此辛劳地养育我)”的记载,古人认为父母生我养我已是非常不易,因此越是在生日那天,就越应该感思父母生养自己的艰辛,而不应进行什么庆贺。古人都会在生日这天静思反省,感恩父母生养之恩,所以就有了“古无生日称贺者”一说。
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之后,逐渐有了改变,人们开始举行过生日的仪式。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的著作《颜氏家训》中,就有每年过生日要设酒宴庆祝生日的记载。原来不过生日,现在为什么要过呢?是因为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不庆祝生日是为了体悟父母生养自己的辛苦,而庆祝生日是为了在生日这一天让父母感到高兴,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总之,庆祝与不庆祝都是为了尽孝道,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奇妙之处,正反都可以解读,反正都有道理。
到了唐代,过生日这一习俗开始流行,过生日成为民间一项大事,以酒宴乐舞的形式庆生祝寿。而过生日“献物称寿”的送礼之风是从宋代开始兴起的,经过千百年的延续,生日馈赠礼物的礼仪沿袭至今,已成为过生日的一项重要习俗。
在我国古代,民间就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甚至备受人们尊崇的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都分别死于“七十三”和“八十四”。连圣人和亚圣都无法过去的年龄坎儿,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挑战。所以每当老人到了这个年龄,心情就会非常紧张,七十三岁、八十四岁成为老人的最为忌讳的年份。
“七十三、八十四”成为老人的一道“年龄坎儿”,所以每当老人到这个岁数的时候,儿女们就会想尽办法来帮助老人度过难关。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
一、父母到两个年龄的年份,在这一年立春的早晨,女儿要将亲手煮的两个熟鸡蛋拿到麦场上,骨碌几圈后,回家让父亲或母亲躲在门后吃掉。这样,父母就会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像鸡蛋滚麦场一样,顺利渡过这两个不吉利的年头。
二、父母到这个岁数的时候,儿女会在父母生日时,买条鲤鱼让老人吃了。这是取鲤鱼善“窜”的意义,这一“窜”,老人就“窜”过了难关,以后就会平安无事了。
三、在过“坎儿”的这年生日时,把整条鱼放进锅里炖,炖鱼时不能翻动,一直炖到鱼肉软烂离骨,散落到汤里时,将鱼汤盛出让老人喝了,然后把剩余的鱼骨架放入河里顺水漂走,这样就可以免除老人的灾祸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2:51
老人们一般是不过73岁生日的。
1、人们在长年的生活积累中摸索到这样一条规律:人活到73、84时是个坎。很多老年人到此年龄时会遇到灾难,甚至终结生命。
2、久而久之,这两个数字便成了不吉祥的数字。步入这个年龄的人更忌讳提起73和84.
3、为了避开它,许多老人的生日到了73岁这天时也就不过了。来年就直接过74岁生日了。从意识上完成了“过坎”大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2:52
73,84一般不过生日。73、84是孔子、孟子的年龄。孔子、孟子是圣人。圣人才活73、84岁,一般人更活不到了。所以民间传说这两个年龄是个坎,一般都不提不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2:53
一般不过,听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