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义的演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0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53
汉字字义的古今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历代人都要为古代典籍加注、加疏呢?就是因为字义是变化的。古人写的东西,后人看时就可能看不大懂了,这时,就需要有人出来为古代典籍加注。“注”就是用今人能读懂的话对古人讲的话加以解释;注文在加注时人们是能看懂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字义又有了新的变化,当这些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后人对注文就又看不懂了,这时就又需要有人出来,用今人能懂得的话为前人加的注文进行解释,这就是所谓的“疏”。一代代积累到今天,有些上古时期典籍的字数,还不如后人为它所加的注疏的字数多。这一事实,从某个角度反映了汉字字义变化的程度是非常大的。
关于汉字字义的变化,我们将在《汉字的字义》一章做专门阐述。这里,我们仅就汉字字义变化的途径和类型做一简单说明。
1.汉字字义变化的途径。汉字字义的变化主要经由以下三条途径。
a.引申。一个汉字刚刚造出来的时候,它的意义是单一的。这个最初的字义被叫做“本义”。众所周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又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联想律等思维特点就一定会影响到语言,从而导致词义的引申。比如,“日”的本义是太阳,太阳每天升降一次,所以“日” 就引申出了表示以一昼夜为周期的时间单位的义项;“月”的本义是月亮,月亮每过30天左右即由缺变圆再由圆变缺一次,所以“月” 就引申出了表示以30天为周期的时间单位的义项;“年”字从禾、千声,字形本作“秊”,本义是庄稼成熟(今天,“年景”、“丰年”及果农们讲的“大年”、“小年”的“年”仍多少保留了一些古义),古代春夏秋冬一年只种一季庄稼,所以“年”就引申出了表示以春夏秋冬一个轮回为周期的时间单位的义项;这个轮回是由上一年的腊月三十和下一年的正月初一实现交接的,所以经引申“年”又用以特指由旧年过渡到新年的年节。这些简单的例子,都可以用来说明字义的发展变化。下面我们再举个比较复杂的字例,“索”字的甲骨字形为“糸”(表示纤维)在“爪”(表示手)和“又”(表示手)之间,由字形(以双手搓纤维)就不难推出,它是个会意字,本义为绳索(《小尔雅》:“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因为绳子端头处多松散,所以“索”字引申有“散”义(《礼记·檀弓》:“吾离群而索居。”注:“索,散也。”成语“离群索居”的“索”字即用此义);因捕捉到人犯需以绳索系之,所以“索”字又引申有“搜索”义(《周礼·夏官·方相氏》:“以索室殴疫。”注:“索,廋[搜]也”);又由“搜索”义引申指“寻求”(《韩非子·说林上》:“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今语“求索”、“探索”的“索”字即用此义);搜索则必穷尽,所以“索”字又引申有“尽”义(《尚书·牧誓》:“惟家之索。”传:“索。尽也。”今语“索性”、“索然”的“索”即由此义引申而来)等。我们翻一下字典就会发现,一个汉字,往往会有许多个义项,如果对这些义项间的关系进行认真梳理,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汉字大量的义项就是由单一的本义经过引申和再引申产生出来的。
b.假借。假借是造成字义变化的又一途径。比如“落”字是个从艸/艹、洛声的形声字,本义为草木叶落(《说文》:“凡草曰‘零’,木曰‘落’。”《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降落”、“落泪”、“落后”、“下落”、“着落”、“落脚”、“冷落”、“寥落”、“败落”、“破落”等义项都是经引申而来的;但也有些义项,却不是经由引申而是通过假借而来的,如“落”字被用作祭名(《左传·昭公七年》:“叔孙为孟钟,飨大夫以落之。”注:“以豭猪血衅钟曰‘落’”),就是假借的结果;由此假借义再引申,“落”字便又有了表示宫室始成的意思(《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
“注:“宫室始成,祭之为‘落’。”《尔雅·释诂》:“落,始也。”今语“落成”之“落”即用此义);由此义再引申,“落字”便又有了表示居所(《博雅》:“居也”)、聚落(《纲目集览》:“人所聚居,故谓之村落、屯落、聚落”)等义项。在汉字中,有一些字刚造出来不久,便被假借了去表示其它意义,而且还一借不还。结果,后人就只知道它们的假借义,而根本不知道它们的本义了。比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分别作 “�”形和“�”形的“乙”字,早在甲骨卜辞中,就被假借来作天干名“甲乙丙丁”的名称之一了。至于它的本义,虽然文字学家们也有各种说法,但至今也没能形成共识(我个人认为“乙”乃“鳦”字的初文,是个象形字,象“玄鸟”也就是燕子之形,本义即燕子)。与引申带来的字义变化相比,假借造成的字义变化在数量上可能少一些,但它仍然是造成字义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c.习非成是。所谓“习非成是”,就是说错误的东西经广泛流传,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最终获得了社会承认。与前两种途径相比,“习非成是”造成的字义变化在数量上较少,但这种字例历代也都能找到一些。比如“来”字,是个象形字,甲文作“�”,象麦子之形,本义为麦子。因上古时期“来”曾以复辅音“ml-”为声母,所以被人借用为“来去”的“来”;而“来去”的“来”字,本作“麦/麦”,是个从夊(suī,表示脚)、来声的形声字。因为把这两个字用“反”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习非成是”,所以最后干脆把两个字的字义颠倒过来使用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穜”和“种/种” 这两个字上。“穜”的本义为种植庄稼,即“种植” 之“种/种”的本字;而“种/种”字本读“tóng”,本义为先种后熟的庄稼(《说文》:“先穜[种]后孰[熟]也”)。也是由于把这两个字字义用“反”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在隶书时期,人们干脆就把两个字的字音和字义都互易过来了。
2.汉字字义变化的类型。汉字字义的变化类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a.字义扩大。前面所举的词义引申的例子,也都可以用来作为“字义扩大”的例子。这里再举几个例子:“稠”和“稀”二字的本义,是专指田里的禾苗多和禾苗少,所以字从“禾”,后经引申,字义扩大为泛指一切稠密和一切稀疏。“治”的本义是平治水患(“大禹治水”的“治”即用本义),所以字从“水”,后经引申,字义扩大为泛指一切治理。“苛”的本义是小草,所以字从“艸/艹”,后经引申,字义扩大为泛指一切琐细。字义的扩大主要是由词义引申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是由假借造成的。比如“优良”的“优”(今简化字作“优”,其实古代“优”、“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优”的字义是精米[《篇海类编》:“五谷精,如人发白也”]),本义是为歌舞艺人(《汉书·东方朔传》:“朔好诙谐,武帝以俳优畜之”),假借指宽裕(《说文》:“饶也”),又由此义引申指优越、优劣(《晋书·束晳传》:“参名比誉,谁劣谁优”);另外,“优”字又被假借指软弱(《管子·小匡》:“人君唯优与不敏为不可。” 成语“优柔寡断”之“优”即用此义)、悠闲(《诗经·小雅·采菽》:“优哉游哉”)等。
b.字义缩小。所谓字义“缩小”,指的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某个字的字义原来是泛指,后来经引申变成了专指。比如,“瓦”字本义是陶器的总名,后来专指房顶用瓦;“臭”字本义是气味的总名,后来专指恶味;“祥”字本义是天降吉凶,后来专指“吉”,这些字义变化就属于字义缩小。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个字的字义先是经引申扩大了,后来扩大了的字义又缩小了,比如“坟/坟”字,本义为高大的土堆,引申为动词表示鼓起(“坟起”)、形容词表示高(“坟然”)、名词表示墓葬制式(“墓”的葬坑培土与地面齐平,“坟”的葬坑培土高出地面)等,这属于字义的扩大;后来,“坟”字的动词、形容词义项因不大使用,而渐渐退出日常语言交际,而最常用的“坟墓”这个义项却保留了下来,这又是字义的缩小。
实际上,字义的扩大和缩小是相对的,二者往往互有交插地进行。
c.字义转移。字义的转移,大多也都是字义经引申而扩大或缩小的结果,只不过经过一系列变化,字的本义和后来的常见义间的关系看不大出来罢了。比如“自”是个象形字,象鼻子之形,本义为鼻子(《说文》:自,“鼻也”);因为人们在言称自己时常以手指鼻,故引申指自己(《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表面上看,“自”从表示“鼻子”变为表示“自己”是字义发生了转移,但究其实,二者间还是存在着引申关系。再如,“兵”是个会意字,从以廾(gǒng,表示两只手)持斤(表示斧头),本义为兵器(“短兵相接”之“兵”即用本义),后来“兵”字用以指战士,表面看是字义转移了,但其实“战士”的义项还是由“兵器”的义项引申而来的。假借也会造成字义转移,比如,“难/难”字从“隹”(表示鸟),本义是一种鸟名,经假借表示“难易”的“难”;“易”字是个象形字,象蜥蜴之形,本义即蜥蜴,经假借表示“难易”的“易”。还有我们前面讲过的“习非成是”现象,也会造成字义的转移。比如成语“每下愈况”的“况”字,本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何况”之“况”即由此义引申而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将“况”的字义误视为“比况”的人多起来,并开始将成语“每下愈况”误作“每况愈下”,鲁迅当年还曾专门讽刺过一些学者误用了这一成语;但由于以讹传讹,误用的人越来越多,结果“习非成是”,到现如今,成语“每下愈况”已被“每况愈下”所彻底取代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54
分成本意和四个阶段进行区别即可。
本意(最好是甲骨文意)
上古。(夏商周秦汉)
中古。(魏晋-南北朝)
近古。(唐宋元明清,其中唐又要分别重视)
当代。(主要是简化文字导致的,比如后再古代有2个后,繁体的后与后是2个字,并不通用。)
推荐多看一些专业的书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54
古今字义的演变,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有的字义扩大了。“治”的本义是平治水患,所以字从“水”,后来扩大为泛指一切治理。
2、有的字义缩小了。“臭”字本义是气味的总名,后来专指恶味。
3、有的字义转移了。“兵”是个会意字,从以廾(gǒng,表示两只手)持斤(表示斧头),本义为兵器,后来“兵”字用以指战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55
古意:陶器总名。
瓦
今意:瓦片。
古意:这些情况。
如此
今意:像这样。
古意:即使。
虽
今意:虽然。
古意:只。
但
今意:但是。
古意:立即。
还
今意:还有。
古意:平治水患。
治
今意:治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8:56
(1)词义扩大。“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的“江”指长江;“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河”指黄河。现在“江“河”泛指一般的河流。
(2)词义缩小。“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3)词义转移。“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
我觉得这样很简单了,考试时都觉得答这些太少,不知道你想要多简单扼要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