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2 14: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00:33
西画,最初是通过迎合大众(主要是市民)欣赏趣味的俗文化而被接受的,诸如学西画有光感的立体效果,创作出了月份牌式的年画。这类画在*初年作为早期学习西画中的一种品种存在,或许是顺应了中国民众对西画的承受能力,有它的合理性。但由于它的滥觞,而使人们误解了西画的真正的艺术价值。陈独秀在1918年的《美术*》一文中曾对此类绘画有过尖锐的指斥:上海新流行的仕女,他那幼稚和荒谬的地方,和男女拆白党演的新剧,和不懂西文的桐城派古文宗译的新小说,好像是一母所生的三个怪物。要把这三个怪物当做新文艺,不禁为新文艺放声一哭。这很形象地切中了当时画坛的时弊。然经二十余年的努力奋斗,充塞于画坛的依旧是月份牌式人物画和布景式的风景画,真正意义上的西画在中国进展的步子不大。其因由是:五四前后虽然有一批从国外留学回国的画家,他们在国外或许学习努力,也创造出较好的成绩,但回国后,有的或是因为环境的不良,或是因为得到了名誉而自满,便从此搁笔,有的则投降于传统绘画,画起水墨文人画来,洋画界的这种国画倾向是个普遍现象。他们留学,只是为了镀金,并非真正为了解西方文化与掌握西方艺术技巧,并进一步融和中西,创造自己的新艺术。因而回国后,依然故我,仍是个旧式文人,或者有的人,一手可画传统文人画,一手也画学院式的西画,两者的观念、技法互不搭界,成为两栖画家。
当时,有些所谓的革新派是与封建买办官僚纠缠在一起,形成一股压制新生力量的官学派势力,他们的革新仅是作作姿态,并不真正去研究西方乃至世界艺术的过去的历史和目前发展的状况。只是为了权欲和私利,要确立尊于一的权威,排斥艺术的多元与多样的探索。中国的绘画运动,就在被官僚和市侩所控制的艺术空气中几乎窒息,这不能不引起新进画家的反思并揭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