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容易出现哪些误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2 04: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22:07
感冒、咳嗽、拉肚子,那一定是感染了,吃点抗生素就会好。
事实是,抗菌药物并不能杀死或抑制所有病原微生物。但现实中,多数人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比如,很多人认为喉咙痛,就等于细菌感染,所以要服用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抗菌药物。而在我们看来,喉咙痛并不一定是细菌感染,也可能是病毒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的话,使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可能是口腔溃疡、舌咽神经痛、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所引起,这就需要做综合的分析判断,并不是轻易的去服用抗菌药物。也许,有些朋友会问,事实是我一喉咙痛用了抗菌药物后症状是明显减轻了啊!我们不否认一部分人是细菌感染,所以用抗菌药物是有效的,但也有很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喉咙痛,之所以有效,并不是抗菌药物起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免疫力战胜了病毒,用抗菌药物只是符合人们对于这种药物的心理期待罢了!
我不用抗菌药物,就不会有细菌耐药问题。
事实是,即使不用抗菌药物,也有可能被耐药菌感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用抗菌药物,而在于全民是否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所以,如果真的遇到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还是要用的。
是药总有三分毒,剂量小点,副作用就会小点。
事实是,抗菌药物要发挥药效,必须要要达到足够的杀菌、抑菌浓度。若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不仅会使其药效大打折扣,还可能导致急*染转为慢*染,甚至容易诱发细菌耐药。
症状一消失,病就好了,不需要再用药量。
事实是,症状消失,不代表细菌被完全消灭,此时停药会给细菌以“喘息”的机会,斩草不除根,春风水又生,这样细菌又开始“作乱”导致病情反复,而且会造成耐药菌产生。
用药两、三天了,药还是没起作用,是不是用药不对路,就换一种药试试。
事实是,抗菌药物要发挥疗效,必须保证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水平。虽然,有部分患者在用药之后症状立即能得到缓解,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依据来判断药物是否有效。不同的疾病,用药的时间是不同的,疗效不明显,我们第一要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用药的剂量是否需要调整,自身的免疫状况如何等因素。若病情没有好转就自行换药,既无助于疾病的康复,而且会造成耐药菌的产生。
两种抗菌药物一起用,比用一种抗菌药物好的快。
事实是,原则上能用一种抗菌药物就能控制住的感染,不提倡联合用药治疗。一般来说,联合用药仅用于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或单一种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以及混合感染,或需要长疗程治疗,但病原菌容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染,如某些侵袭性真菌病等情况,这需要医生做判断,患者不能自行选购。
皮肤有感染,把抗菌药物胶囊内的粉末撒在伤口上,可以起到消炎作用。
事实是,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易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①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等);②眼部及耳部感染的局部用药等(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氧氟沙星滴眼液等);③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较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新的抗菌药物比老的好,贵的抗菌药物比便宜的好。
事实是,每种抗菌药物都有它自身的抗菌范围,我们要根据患者所感染的病菌种类。病情的严重程度来选择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可预防感染。
事实是,对于大多数情况来说,抗菌药物并不能预防感染。这里有一个先后的问题,我们只有知道自己被哪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后,才能使用对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那么,存不存在预防性用药这一说法呢?的确存在,但是这种用药不是常态,仅限于在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比如,预防手术部位的感染(如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等)、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预防性用药。而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陋斋偶得
参考文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2015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