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2 22:2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7:15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下面,我为您带来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欢迎浏览!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延伸阅读】 人物生平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思想。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1]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17年年底,与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7] 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和民主*服务。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8] 1930年4月遭通缉**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 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虽然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陶行知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1935年,在中国*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与、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张劲夫任总干事,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斗争结合起来。 1936年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 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复信表示支持。 1936年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营救七君子。[9] 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党提出的的号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 1938年8月,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们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5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培养出*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根据地。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著名口号,被*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 1946年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来、、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7:15
“四颗糖”的故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担任中学校长时,某天,他看到一个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其同学。陶行知先生立刻制止了这个孩子的行为,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然后,陶先生向别的同学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学生打架的起因和过程,回到办公室,那个男生在等他。陶先生掏出一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这个学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先生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打人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身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镜中我”定位,这对学生培育积极的自我意识是相当重要的。那个想打人的学生最初以为校长因为他打同学,会批评他、说他是个坏孩子,没想到校长非但没有说他一个“不”字,还不断地表扬他。这样他就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评价:哦,原来我在校长心目中不仅不坏,还是个好孩子。这种“镜中我”的定位对他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坚定自己的做人信念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