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3 09: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04:26
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大可破例为80后长篇小说作序
《人生若只如初恋》序
朱大可
这是一部饶有意味的情感录,犹如纪实摄影那样,小说中的所有细节都是极度真实的。它甚至不像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小说,而是一份可以公开阅读的私人情感档案,为社会生活史提供重要“数据”,成为我们观察这个社群的玻璃橱窗。
小说为我们展开80年代生人的私人情感史。我们得以洞悉这代人的某些情感特点:基本不涉及国家大事,也跟大学课堂无关,没有多少浪漫的诗意,更无有传统的情书叙写。短暂的爱情体验之后,便是冗长的无休止的痛苦。在爱与被爱、请求与拒绝、逃离与追踪的战争中,出现了微观权力结构的曲折演练。其细节的*真性,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在小说里,两个人的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跟外部的*世界一样激越。爱欲、痛苦、等待、跟踪、窥探、绝望、纵酒和流泪,这个序列陷于没有任何进展的自我循环之中。小说出现了两种时间,一种是推进中的物理时间,而另一种是停滞的心理时间,后者迫使主人公在泪流满面的爱恨中永恒打转。
而另一方面,主人公面临的爱情,跟从文学叙事中获得的“常识”截然不同,它是如此漠然和庸常,散发着令人绝望的气息。这或许才是大多数爱情的*。小说试图告诉我们,初恋不是美酒,而是一场残酷的精神天花,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产生终身免疫的力量。
“初恋”也是一份耐人寻味的精神病历,记载了一场疯狂的青春期*乱。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愚蠢的爱情经验。荷尔蒙之花第一次在校园里怒放,鲜艳而充满魅惑,饱含着病态的和自我毁灭的*,像是一种爱情加自恋和妒恨的情感三明治。为一个姿色秀丽的女人,不是想杀人,就是想把自己杀掉。主人公说:“我的爱像针尖上的蜜,甜,但是用舌头去*会刺痛神经。”这种关于针尖与痛苦,舌头与蜜的关系,正是对初恋人生的绝妙小结。
在这样的病理症状里,智力消失了,只剩下胡思和妄语。主人公说:“我的沉痛的内心,比盐还苦。”这无疑是不符合常理的陈述,因为“盐”的“咸”味被错误地导向了“苦”。这种对“盐”的误读,似乎就是爱情癔症患者的证明。然而,“咸”是眼泪的味道,而眼泪恰好是“苦”的结果。从符号学的转喻角度,这个句子完全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这就意味着,在那些貌似疯癫的陈述背后,存在着一种更为尖锐的真实。
作为核心道具的水果刀,在整部小说里不断闪现,它是真实的器物,也是另一种隐喻,代表自我毁灭的情欲。主人公在刀锋上奔行,交替地沉湎于杀人和自杀的狂热之中。刀不断被人夺走,又不断因软弱而被弃置。最终,它以失踪的方式完成了最后的作业。爱情的噩梦平静地结束了。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狂暴之后,疾病突然痊愈,主人公走回了理性的道路。这几乎是所有青春期精神病的共同结局。
“初恋”不仅是记录和病历,也是一份自我解剖的“无悔录”。记忆犹如利爪,无情撕裂和解剖了那些流逝的岁月。主人公不断地自责和悔恨,却又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而女孩则在不断嘲笑他的这种“食言”。这种“错/悔”的反复循环,便是小说的基本结构。但在我看来,基于主人公所坚持的“青春无悔”的立场,这部小说不应当被视为卢梭式的“忏悔录”,恰恰相反,它以一种自恋的方式,守望并维护着这疯狂的记忆。
越过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乱,主人公变得“成熟”起来。可以庆幸的是,他终于走出了失恋的阴影,但在另一方面,这*乱和病态,正是我们生命中最短暂美妙的事物。
毫无疑问,只要穿越这部小说之镜,大多数读者都能窥见自身,并重返荒唐而稀缺的青春。
2009年初夏于上海莘庄
张贤亮 朱大可 海男 雷平阳 都市放牛真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