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9:57
据中科院生态所做的测定,喷洒的病毒制剂中,真正能对害虫起作用的只占1%,65%流失在空气和土壤当中,34%被作物吸收了,即99%都白白浪费了。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的研究员彭辉银领导的课题组发现了病毒针对害虫的最有效的攻击部位和方式:昆虫是靠卵面带毒来传递病毒的,如果使害虫的卵面带毒,就能提高昆虫病毒的攻击效率。彭辉银想到了一种专门在昆虫卵内寄生的昆虫天敌——赤眼蜂。
害虫在产卵时会释放一种信息素,赤眼蜂能通过这些信息素很快找到害虫的卵,它们在害虫卵的表面爬行,并不停地敲击卵壳,快速准确地找出最新鲜的害虫卵,然后在那里产卵、繁殖。赤眼蜂由卵到幼虫,由幼虫变成蛹,由蛹羽化成赤眼蜂,甚至连交配怀孕都是在卵壳里完成的。一旦成熟,它们们就破壳而出,然后再通过破坏害虫的卵繁衍后代。
彭辉银课题组用柞蚕卵来繁殖赤眼蜂,并将自己研制的适应赤眼蜂携带的病毒剂型均匀地雾化喷洒在柞蚕卵的表面。当赤眼蜂咬破壳从柞蚕卵里爬出来时,每个蜂子身上可粘上50~200个病毒。此时赤眼蜂最急于要做的事就是找到寄生卵,完成新的产卵过程。就在赤眼蜂敲击每个害虫卵壳的同时,病毒也就粘到了卵壳上,传递给了后者,从而杀死害虫。
如果病毒是杀死害虫的“弹头”的话,赤眼蜂就成了精确的“导弹制导系统”;有了足够数量的赤眼蜂,再加上昆虫病毒,生物导弹就可以合成了。一枚生物导弹外表上只是一个普通的小纸盒,在里面存放着60粒表面附着大量昆虫病毒的柞蚕卵,如果按每个柞蚕卵孵化出60头赤眼蜂,每一头赤眼蜂携带100个病毒计算的话,一枚生物导弹可以释放出36万个病毒。
生物导弹维持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 1997年,湖北省某林场突然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松毛虫灾。不到半个月,疯狂蔓延的松毛虫把嫩绿的松针吃得精光,四季常青的松树林变得一片枯黄。林场职工在彭辉银的指导下,用了两天的时间,在松树林挂上了生物导弹。转年,整个林地都恢复了,至今5年了,林场都没再发生过大规模虫灾。
实验证明,生物导弹制导方向准确,传播病毒能力强,只用5枚生物导弹就可以控制一亩地范围的松毛虫流行。
生物导弹防虫技术操作十分方便:通过携带不同的病毒,它能有效控制60多种危害植物的害虫流行:对高山、森林防虫,不用运水上山,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它可以在经济林、蔬菜、茶园、果树等不同领域使用。
使用生物导弹防治害虫后,可以长期不发生虫灾,而且害虫又保持一定数量,这样病毒在害虫种群内部可以长期发生作用,同时因为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使环境污染大大减轻,自然状态下的生物种群和数量大幅度恢复,引回了许多昆虫。在昆虫内部,建立了良好的循环状态,相对控制了害虫的数量,使其很难达到爆发成灾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