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世界不荒芜,等待背后便有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9 05: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1:21
爱的世界不荒芜,等待背后便有光
——读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爱情从来不是一场讲求价值对等的买卖,我们每个人在爱情中付出时,总是希望得到对等的回报,就像交易一样,任何一方不想觉得吃亏或是委屈,一旦爱情的天平失去平衡,爱情也就失去了原本存在的*和意义。
所以,我们总是在爱时贪婪的索取,纵容对方对自己的爱,使劲得在爱里折腾,做作。却不想爱情其实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这种虚无缥缈的感情,要多么坚定才能经得起岁月的打磨。但往往事与愿违,它不会被打磨的圆滑,只是破裂,出现裂痕,然后就碎了。
爱,不是锱铢必较,也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在爱里体会幸福,体会这世间酣畅淋漓的感情,如蜜糖般的甜蜜。
张爱玲曾经在《倾城之恋》中写道:我爱你,和你无关。
仅仅是我爱你,但不希望成为的累赘或是负担,因为从始至终这都将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讲的是一个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故事。
小说家R在陌生女主十三岁的时候搬进她们家对面的房子,从此闯进她的生命,犹如一道刺眼的光,照亮了十三岁女孩原本晦暗潮湿的精神世界。
在小说家搬来之前,她对面房子里住的是一对又穷又丑的夫妇,男的酗酒,经常神经半夜耍酒疯殴打妻子,楼道里充斥着吵架声,摔碎东西的声音,还有妻子狂呼乱叫的声音响彻半夜的整栋楼,周围的人都厌恶这一家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存在更能映衬出自己生活在多么荒诞可悲的地方。所以他们离开后,对新租户的到来,每个人都抱有热忱的希望和欢呼。
后来小说家搬来了,对原本房间的环境重新装修,却给这里的生活在这里的人的环境产生某种化学反应,仿佛是荒原中的一株小草,看到生机。十三岁的女孩在没有见到小说家之前总是在幻想他会是什么样的人呢?每天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他,从他的家具,从他的奴仆的行为,从他那些精装的软皮书籍里捕捉各种气息来想象。终于意外中让她遇见了那位小说家,却没想到是一位年纪约莫二十五岁的年轻漂亮男子,十三岁的女孩一下子沉沦进自我幻想的爱情里无法自拔,并将其作为一个只有自己独享的秘密,深深地埋在心底。
从那之后,她想每时每刻都能够看到他,她无法遏制窥视他的冲动,她从家里门上的黄铜窥视孔观察他的生活,观察进进出出他们家形形色色的人,几星期以后她都能够认识到访的那些客人。所以她就像是一只警觉的小狗,在门缝中等待主人的到来。她的爱让她充满奴性,因为爱的太过用力,爱的太过深沉,她亲吻他触碰过的门把手,跪倒在他家门口的地毯上,曾经因为母亲改嫁要搬家,要离开有他存在的地方,她觉得空气稀薄甚至无法苟活,甚至想过让他收留自己做女仆,可是当她下定决心为自己争取能够留在他身边的机会时,她却看到年轻的他挽着一个女人出现,她心痛得昏厥了。
昏厥中她随父母搬离了维也纳,可是在离开的这五年时间里,她并没有停止一刻爱他,想他。所以在五年后,她自力更生拒绝接受家里任何接济,独自一人回到有他存在的城市,白天在一家书店打工,晚上下班就静静的站在他亮灯的楼下,注视着窗口,想象着他的样子。
这样一段时间后,他们偶然相遇了,只是街头四目一刹那相对,便擦肩而过,她却心乱如麻,狂跳不止。
可是他并不记得她。
如今的她出落成一个美丽漂亮的女孩,有众多的追求者,但是她的心里从始至终就只有十三岁时走进她生命的他。她为他坚守爱情的忠贞,即使他并不知道。
花心的小说家,是情场浪子,在第二次看似无意的相遇,他便用贯常挑逗的诱人的眼神摄取她的心魄,经过三夜云雨之后,小说家告诉她,他要去旅行。
她是知道的,从十三岁那年起,小说家都会带形形色色的女孩回来,也是从十三岁起小说家,会每隔一段时间必有一次旅行。
但是,她明白背后的意义,她不纠缠,她不委屈,更不会后悔。
那一夜云雨之后,她有了小说家的小孩,对于她而言,简直是比自己生命还要贵重的东西。即使自己毫无生计,即使自己穷困潦倒,她也要给予他的小孩最好的,因为这是他的小孩。
她去做妓女,通过傍大款,给予小孩最上流社会的教育,最高等最尊贵的享受。
只是因为那是他的孩子,她将对他的爱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丝毫不减。
在她做妓女的时候,他们又有一次相遇,他却不记得她,只是认为是一个风姿卓越,*漂亮的妓女。他们还是在原来住的地方,在小说家的家里,缠绵得销魂的度过一天。
看着她一生挚爱的人又一次躺在身边,注视着他的睡颜,她内心挣扎不敢相信他竟然没有认出她。是沮丧吗?是心痛吗?再复杂的情绪只因一句爱他便化作乌有。她有的只是抓住眼前难得的温存和幸福。
第二天,在他亲吻她之后,她在梳妆打扮时从镜子里看到他给她的暖手筒里塞进大额面值的钞票。
那一刻是多么无情的讽刺,这个她深爱多年的男人,这个她孩子的父亲,这一刻只是认为她是一个混迹夜店的妓女,只是不想带给自己不必要的麻烦而想快速甩了她。
又一次,他告诉她要去旅行。
即使心痛欲绝,她也强忍着离开,可是在狼狈的逃出门的那一刻,一直陪伴在小说家身边的老仆人撞见了她,但从老仆惊讶的眼神里,她读出这个老仆人认出了她,认出就是十三岁时住在对面的那个小女孩。
那一刻她是绝望的,受侮辱的,心灰意冷的。
后来,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他的孩子不幸因为流感夭折了,她悲痛欲绝,同时也因为沾染流感离开了她眷恋的世界,离开她挚爱一生的他。
她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用尽全身最后一点精力写的这封信,还存在一个可笑的前提条件:如果这病魔真正意味着我生命的终结,这是我才让你知道我的秘密。假如我会活下来,那我就要把这封信撕掉,并且像我过去一直把它埋在心里一样,我将继续保持沉默。但是如果你手里拿到这封信,那么你就知道,那是一个已经死了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一生。
她的一生,终其一生都是围绕着他。
她信中说:我曾经多么爱你,而你在这份爱情上却没有一丝累赘,我不会让你痛苦的怀念——这使我感到安慰。在你美好、光明的生活里不会发生些微变化……我并不拿我的死来做任何有损于你的事……这使我感到安慰。
你,我的亲爱的。
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比不上孩子暗地里悄悄所怀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让人不报希望,曲意逢迎,卑躬屈节,低声下气,热情奔放;它与成年女人那种欲火中烧、本能的、挑逗性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将它们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十三岁的她,将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只为一刻的奔放。
刹那烟火,徒留一声嗟叹。
故事看完内心很沉重,这么一位陌生女人对于爱情有近似疯狂的执拗,不求回报,只求爱过,不愿成为对方生活的累赘,只因你的存在太过于耀眼。只剩仰望,只剩俯首,甘愿为其低到尘埃。
世间何曾有如此无私的爱情,就连爱胡兰成低至尘埃里的张爱玲,本以为能开出花来,却没想开出的是对方一次次中伤自己的剜刀。恩断义绝之后,也是老死不相往来的结局。
反观我们当下的爱情,脆弱的就像纸糊的窗户,原本以为靠近彼此相互取暖,隔着这层窗户纸惺惺相惜,却不料它脆弱的轻轻一触即破,最后反目成仇的太多太多,都忘记了曾经的山盟海誓,曾经在一起时的甜蜜温存。
我们都太较真,计较在感情中付出的孰重孰轻,认为谁爱对方深一点就给对方多一点伤害自己的权利,都太在意自我的得失,往往错过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
有人说:爱情中,要学会适时的做一个瞎子,适时的做一个聋子。这多少都带有自我牺牲和委曲求全的况味,太较真的爱情长久不了。
感情一旦出现缝隙,再弥补也是有痕迹的。有痕迹就不是完整的。
似乎我爱你,与你无关。本身是一个单向的命题,它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这让我不禁想起电影《爱有来生》,单向爱情的故事,在时间和用心陪伴感召下,单向变成了双向,才有前世今生人鬼情未了的刻骨爱恋。
爱情,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个中滋味本是自己体会。但在体会时,不妨多看清自己的本心,不必计较太多。
如果爱,请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