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9 02: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15:58
“人生实际上是一场苦旅。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出远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高中时候学曹文轩先生的《前方》,他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当时的感觉没有那么真切,只是觉得人在活着的时候要出一次远门,或者上学或者是 旅游 出一次远门。所以我便想着在高考报考时候跑远一点,出一次远门。我就是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愿望,想出门,想出去看看,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这样。在高考报考的时候跑得很远,从海南到南京,从福建到江苏,从江苏到哈尔滨,从江苏到新疆,而我,最后并没有走远,就在一个离家二三百公里的小城度过大学四年。
其实有在后悔,为什么当时不报离家远一点的学校。但是真正到了归家的时候却又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和冲动,依然会在列车上激动的睡不着,也不打盹,就是眼看着列车匆匆忙忙驶过一个又一个地界,播报一个又一个站点,盼望着盼望着,朝着家的方向张望,翘首以盼,脑海里是家常菜,是妈妈的唠叨,是弟弟妹妹的打打闹闹,那一刻,我不由妥协,去承认,人不一定要远行,离家近或许是一种幸福,触手可及的幸福。
人的确矛盾,总有控制不住离家的愿望,等到回家的日子*近又渴望自己即刻就归家。
归家的路途,是尽管二三百公里,却也无比遥远。记得小时候回家,是大巴车,就是跑长途的大客车,满满当当的人,塞满行李,各种婴孩的哭哭啼啼,各种老人的吵闹嘈杂,各种横七竖八的物品,那辆车上,尽管嘈杂,但是人们看起来都很激动,因为下一站就是家,接下来就是过年团聚,忙碌的一年终于等到了歇脚点。家,在那一刻,不是终点站,而是归宿,是最后的无需选择的归宿。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倒西歪,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这是曹文轩在《前方》中描写的旅途上的大巴车 , 我不知道他们是要远行还是 归家,但是他们在嘈杂闹腾之中依然没有方向,庆幸的就是,我们,在归家之路上,拿到票的那一刻,前方的路便无比清晰。我们的车不会抛锚,现在更多的是一人一座,我们少了拥挤,少了嘈杂,少了喧哗,只有一颗跳动的朝着家靠近的扑通扑通的心。
高铁还是普快?现在列车是我们更倾向的选择。
以前我坐普快更多一些。前几天放假回家第一次坐了高铁。随着高铁的普及,可以说高铁是更多游子的不二选择,控制不住想家归家的*,在高铁二三百公里的时速中,驰骋纵横。其实坐了高铁和普快就会发现有很大不同,环境不同,人不同,经历不同,目的不同,而相同的是,目的地都是家或远方。
其实K开头的普快环境会大打折扣,有横七竖八的行李,有拖鞋仰躺的旅客,有满身尼古丁味道的工人,有背着麻袋的农民,也有背着书包,拉着行李箱的学生,很少有夹着公文包的老板,穿着干净利索高大上的有钱人。普快上是混乱的气味,可能是针织带的塑料味,也可能是农民工身上劣质的尼古丁味道,也可能是汗味,饭味。普快嘈杂,吵闹,速度慢,最重要的是票价便宜,这是很多人选择普快的原因。普快上很少有书生意气和扑面而来的香水味。扑面而来的更多是人生百态的味道,是劳碌,是奔波,是束手无策的无奈,是前途的茫然和未知。高铁尽管干净,没有嘈杂的人群,速度快,其实和普快一样,我们无非就是想到达目的地。我反而觉得普快更贴近生活,可能提前出发也可能晚点迟到,慢,吵,但是总会到达我们想要的地方。沿途的风景,放大看看也会有很多惊喜,比如窗外电线杆上的麻雀,比如某个小城的夜景。有辗转的人生独家记忆。背着书包的学生,扛着蛇皮袋的母亲,胡子拉碴的父亲,衣服布满灰尘的农民工,步履蹒跚,耳背腰坨的老人,他们有牵挂,也有远行,手上脸上是岁月不饶人的沟壑,却比任何浓妆艳抹都真实。或许我们生来就注定要在普快上买一个硬座,但这并不影响以后我们做高铁做飞机,一等座,头等舱。我想说,无论是大巴,还是普快,还是高铁,也或许是飞机,速度有快慢,风景有差异,最终我们都无一例外,抵达目的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们控制不住离家也控制不住归家, “人生悲剧的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记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
前方不远,希望我们都早日回家!
微信公众号:去撒哈拉看海[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