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8 11:0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19:05
昔读《论语》,通篇除了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外,再就是讲“夫人”称谓的由来,再也找不到“女人”二字的踪迹。孔子有后代,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他的老婆是谁?为何历史基本找不到关于她的将蛛丝蚂迹?以至于令孔子后来宁愿终身奔走游说列国之路而不再娶,成为史上最知名的老光棍呢?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第一,婚姻不顺,惹出圣人休妻念。 孔子于十九岁时娶亓官氏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孔鲤。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孔子虽然靠招收学生,收点儿“束修”之类的学费作为其生活来源。但前后所教3000多弟子中,象颜回那样成天价就“一箪食,一瓢饮”的靠他周济为生甚至死后还差却点上让他赔上棺材板的穷学生肯定不少。但他偏偏还是一个吃喝穿着过于讲究的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亓官氏一生最大的不幸,也许就是嫁了圣人做老公。遇上这样乖张难伺候的男人,再贤惠的女*概也会有受不了的时候,偶尔唠叨两句也是可能的。孔子实在找不出老婆的别的毛病,最后便以“口多言”为借口,将老婆给休了。依照当时之礼法,被丈夫休了的女子死后,子女不能参加丧礼,所以到亓官氏死时,儿子孔鲤只因多哭了几声,居然受到孔子的责怪:“切,太过分哩!”,此段故事,《礼记·檀弓篇》上有载。现在我终于明白,孔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而不是“人”了! 第二,初涉相位,却因美女走麦城。 在那部记述孔子师徒对话的《论语》中,我们看到,他们师徒之间,整天价除了道德仁义之外就不谈别的,即使在奔走列国的道路上也是如此,偶尔谈及女人,必定也是一脸的苦大仇深,孔子他为何那么恨女人呢?那也是有原因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女人曾经让他从政梦想化为泡影。《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得到鲁定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大司寇行宰相事后,雷厉风行,表现出了很强的治国能力。齐国人感到害怕,于是挑选了80名美女,送给鲁定公,使鲁定公沉迷女色之中,无心打理朝政,也不按时举行祭祀仪式。这样一来,孔子就无法继续推行他的礼仪之道,无法施展他的*才能,只好离开鲁国,另谋出路。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嘴里唱着“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的歌,心中怀着对齐国美女的恨。那80个齐国美女,断送了孔子在鲁国的大好*前途,他怎能不恨之入骨呢? 第三,爱慕南子,偏偏却是旁人妻。 孔子与女人打交道的记录,见于《论语》的为数不多,其中只有“子见南子”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一段,南子是卫国国君卫灵公的老婆,生得花容月貌,容颜绝丽,是名副其实的美女。这个女人私生活极不检点,是个声名狼藉的女人。孔子一到卫国,南子就要见他。孔子也通过见南子,走她后门求卫灵公谋个前程,按照司马迁先生的记载是这样的:“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南子约见孔子,如果是在大殿之上,甚至是与卫灵公一起,宾主之间谈理问道,就没人说什么了。可她偏偏安排在秘室之内,又撇开了年迈的老公。所以“子路不悦”,而且子路肯定说了些难听的话。于是孔子沉不住气了,竟然对天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我要是干了那样的事,老天爷惩罚我。嘴巴上这么说,心里却舍不得离开美人,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当他看到卫灵公和搂着自己的爱人南子同坐一车招摇过巿,孔子心里虽有说不出的酸,却又不好发作,只得发了句“吾未见好色如好德”牢*后,就怅然离开了卫国。 打那以后,孔子可以说是万念俱灰,从此女人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宁愿终身找光棍,也没有再萌生娶妻的念头。孔子后来改编过《诗经》。《诗经》里有一篇《小雅·常棣》,在评论“唐棣之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时,孔子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意思是:还是你不想念对方,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的?这番解释,暴露了孔子高深的功力。也许正是这位圣人,对爱情所作的最好诠释吧!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19:06
影《孔子》公映时,子见南子引起很大争议。但这不妨碍公众对那段历史的津津有味。王元涛新近出版的小说《我的朋友孔丘》,在子见南子一章中亦花了不少笔墨。看来,孔子与南子的秘密不仅大众有了解的*,艺术家们也喜欢从中编派一番。 制造孔子与南子的绯闻早在1928年。林语堂先生干过:他写了一个剧本,将孔子与南子的恋爱故事讲得活色生香,结果引发孔氏家族严正*。可见这段佳事历来是一个极富张力的题材,藏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戏剧效果。 孔子与南子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呢?《史记》也对此语焉不详。只在弟子愤怒责问后,孔子才留下了一句重誓:“天厌之!”接近天打五雷轰的意思。这让人不禁猜想:司马迁是毫不知情,还是要故意留下悬念? 作为卫国国君的夫人,南子素有淫名,史家给她的定评接近妲己。小说《我的朋友孔丘》与电影《孔子》相似,走的都是翻案的路线。说起来并没有原创新意。但是小说最值得留意的地方却在于:它不仅满足于用浓墨重彩又惊人魂魄的神交,来铺陈那段刻骨的爱恋,更派给了南子一个非常吃重的角色,让她用入情入理的直言与力陈,一举*了孔子求官职、创大同的固有信念,从而,彻底改变了孔子后半段的人生走向与思想轨迹。 按惯常记载和一般说法,孔子周游列国14年是要推销自己,却终不为各国诸侯所用。直到年老归鲁,*抱负与道德理想依然镜花水月,未得落地生根。“乘桴浮于海”的无奈浩叹一直回响到了今天。 《我的朋友孔子》却用形象的语言提出并解答疑问:孔子到过数十个国家,怎么可能连一个上岗的机会都得不到?事实上,孔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四年,在原典史书中竟然是空白!而这就给作者留下了钻空子的机会。按小说的叙述,孔子流浪,并非想推销自己,而是以批评国君为使命的。这时,礼不再是治理小民的利器,而成了国君头上的枷锁。痛责王公贵族与士大夫以推行自己的大道,做一个忠诚的反对者,这才是孔子周游列国的*。 促发孔子做出此种转变的正是密室中的南子。这是他们之间真正的秘密。这个秘密,孔子甚至都不能透露给弟子们,否则,人心一散,队伍就没法带了。子见南子,关乎情爱,更关乎道路的抉择。南子的形象由此被赋予了思想的深度与内涵,在文学维度上实现了真正丰满。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意为,一段历史只会有一个*,但它往往湮没在时光的烟尘中,无从追寻。而后来的一切叙述努力都在为当下服务。其前提是,要保证逻辑自洽。子见南子,或可成为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