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5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28
辛亥*历史背景
1、清朝衰落
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上的独立地位。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2、
*党反清运动
伦敦蒙难时康德黎交给警探辨认孙中山的照片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的第一个纲领。
3、
立宪运动
1906年,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与家人在东京虽然早在戊戌变法期间及之前,魏源、洪仁玕、王韬、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就先后提出过立宪,但立宪真正为中国官僚、士绅等广泛关注还是在20世纪初。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29
1895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活动主要是*层面、*层面的比较多,民众的层面还没有太大地发动起来,那个时候是洋务运动。1895年以后,广大的民众看到了中国这么一个大国被小小的日本打败得这么惨,广大的民众开始觉醒,所以民众运动开始起来了。一开始的时候,大多数民众都是一些知识分子,或者是抱着救亡图存心态的,基本上希望*能够通过中国自己的改良来改变*状况,来挽救中国的命运。孙中山从1895年开始向李鸿章上书提出来的就是一个改良的方案,*改良、发展经济等。我们已经讲了一个戊戌变法,后来的维新运动,康有为1895年提出他们的“公车上书”,最早提出改良方案的还是孙中山,孙中山的改良方案要比康有为提出来的改良方案还要早一点。后来孙中山提出来的改良方案被李鸿章拒绝,后面的一系列的改良活动,到1901年开始的,清王朝开始发动的新政,到后面的立宪,一系列的通过改良来改变中国状况的这些活动或者运动,一个接一个的没有显示它的成效来,或者成效很少,特别是关于*制度方面的改革很少。特别是到预备立宪以后,特别是清*提出来皇族内阁,基本上都是皇亲国戚组成的,原来通过改良来改变中国*制度感到彻底的失望,所以,从孙中山的改良方案被拒绝以后开始走向*,在他们这些*的引导下,同情*,追随*,支持*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国会*失败,皇族内阁成立以后,原来一心指望立宪的那些人一度转向支持和同情*了。所以这个是从改良转向*的一个背景。
还有一个,我们讲辛亥*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按照它的社会基础,一个是要有资本主义经济,一个要有资产阶级的队伍壮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从洋务运动开始产生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发展*时期,甲午战争后几年,特别是到新政时期的几年,除了官办的一些企业进一步发展以外,民办的、商办的这些企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氛围慢慢成长起来了,不光是资产阶级的人数有了比较大的增加,而且资产阶级,商人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我们说一个阶级的形成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有它自己的组织,当它还没有组织的时候这个阶级还不是一个自在的阶级,就是自然存在的阶级。到有组织以后,它就会自己为自己的利益,谋取自己的利益,有组织的采取行动,这个组织就是最早的1903年底、1904年初开始产生的商会。这个商会是资产阶级最早的一个组织。它在各个城市,从大型城市到县一级的小城市都有商会组织存在,到清末的时候,到1910年左右的时候,或者再早一点,1908年、1909年,商会要求成立全国的商会联合会,开始筹备这个,就是把全国的资产阶级都联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产生了*要求,要求*进行改良,符合或者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他们的这些上层的资产阶级也要求参政的希望和要求,但是,清*的立宪迟迟不推行,使那部分人,新型阶级层,而且有一定经济力量,也有一定知识程度的,当时可以被称为社会精英阶层的这部分人,他们被排除在参政的队伍之外,所以,清*不能及时地把他们吸引到他们的*参政的里面去。所以,他们成了一个要求*改革的重要力量。武昌起义爆发以后,那些*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了。这是辛亥*第二个背景。
第三个背景就是中国和外国的交往和关系在进一步地扩大。甲午战争以后,有更多的中国人出去留学,特别是到日本留学,很多人学习军事,就成了新军的主要源头,好多新军的将领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还有一些出去学*学、法学、工商管理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学的,特别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1895年前后的改变,1895年以前的留学主要是学自然科学,1895年以后留学学社会科学的越来越多的,对西方的社会、对西方的*了解得更多了,他们的思想当中要求改革中国*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强,使这部分人成了辛亥*时期的思想开放的领先者,而后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军事将领为首的新军成了辛亥*起义的一个最主要的军事力量。这个是辛亥*的三大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http://theory.people.com.cn/GB/15828703.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29
*背景
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清*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之母。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28947.htm#2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30
一、必要性(即原因)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
二、可能性(即条件)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上:民主*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组织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成立,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
军事上: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三、偶然性
四川保路运动。
【会不会太全了点= = 我挺赞同1楼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30
背景:
1.阶级矛盾和*的激化。
2.民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共和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解放了思想,为辛亥*打下了思想基础
4.统一政党的建立,孙中山创建革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