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誉会计的探讨毕业论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5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7:14
摘要:现代的组织管理最关注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然而中国行政组织的人事管理由于*、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多注重于事的管理而忽略了人的积极因素,因此多见“人浮于事”,忽视人是一种“特种资源”的战略意义,往往对其短见而没有节制地利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历,针对*机关人事管理中的激励错位、过度激励等现象,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引发对现行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思考,探讨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公务员激励机制。
本文是一篇案例型的毕业论文。以X*机关为背景,通过一个案例中的培训和疗养两个事件描述了该机关人事部门在运用激励手段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该*机关在公务员激励机制上存在的不足。
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案例正文,包括培训和疗养两个事件,分别对这两个事件的过程和产生的效果进行了详细描述;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和公平理论对该*机关在人事管理中存在的错位激励、过度激励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公务员;人事管理;激励机制
目 录
1. 案例正文
1.1 培训事件
1.2 疗养事件
2. 案例分析
2.1 对少数人的“过度激励”使激励导向出现偏差2
2.2 不注重个性需求,产生“错位激励”
2.3 因制度缺位造成激励机制不完善
2.4 激励手段缺乏公平感
参考文献
1. 案例正文
所谓的激励,就是管理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激励机制运用得好坏是决定一个组织机构是否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X*机关的人事部门意识到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会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使整个组织的执政效率大大提高,于是出台了两项激励措施:一是选拔年轻干部公派出国进行学历深造,二是组织优秀公务员到外地疗养,以此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可是,在这两项激励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甚至产生了负面效果。
1.1 培训事件
X*机关自2001年机构改革后,非常重视公务员培训和在职学历教育,计划用几年时间加大对公务员培训的资金投入。几年来由该单位领导亲自确定人选,人事部门统一安排,陆续派出了近10多名年轻干部赴国外脱产学习深造,每人需由单位负担的学费为12万元。这些人学成回国后均安排在一些重要岗位,其中有5名同志被提拔重用,成为处级领导干部,同时为更新现任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人事部门又根据领导指示先后选派了5名正副*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每人需负担学费3万元左右。这种培训导向使得一些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十多年的中年业务骨干产生很大的心理失衡,感到只有出国深造拿到洋学历,才有职务晋升的机会,自己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在工作中经常抱怨,积极性大大降低。2003年4月,由于机构改革后大量业务岗位空缺,急需用人,人事部门又招录了1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机关内的各个业务处室,2004年2月又从这些工作不满二年的人员中安排了两名同志赴国外留学深造,每人需负担学费16万元左右,这一决定在单位内部引起很大震动,大多数工作了十多年以上的公务员找到人事部门,拿着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获得的学历和学费收据,要求给予报销。可人事部门因没有找到关于学费报销的相关依据而没有给予明确答复。这些自费学习的干部感到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单位领导及人事部门的认可,感到心理不平衡,产生不满情绪。
1.2 疗养事件
2003年6月,人事部门为调动机关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下发了一个通知,拟为连续三年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公务员组织一次为期一周的外地温泉疗养,由于这些优秀公务员都是各处室的业务骨干,经常加班加点,大部分都没有按期休假。如果安排这部分人封闭疗养,再享受15天的法定假日,人事部门担心这些业务骨干休息时间过长会影响工作。于是在通知中明确规定凡参加外地疗养活动的人员,不再享受公务员每年法定的15天休假。结果通知下发后,20多名符合条件的公务员无一人报名参加。大家普遍的想法是宁可保留15天的年假与家人团聚,而放弃疗养的机会。为了使这一活动不致流产,经请示单位领导同意后,人事部门又将通知做了临时修改,将参加疗养不享受15天年假改为抵扣一周年假,之后又通过电话多次同参加者解释动员,最终一部分员工为了服从组织安排,勉强参加了疗养活动。活动结束后,尽管大家感觉组织安排得非常周到,身心得到放松,但却为少了7天的休假而惋惜。
2. 案例分析
从上述两个事件可以看出,尽管该*机关的人事部门在公务员管理上试图运用激励手段,但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人事部门在激励手段运用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对少数人的“过度激励”使激励导向出现偏差
在一个组织部门中,激励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调动几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而是以点带面,能够对组织中大部分成员起到刺激带动作用。当激励效果只作用于一小部分人,甚至是几个人,却忽视了激励导向在其他大部分人心理产生的负面消极影响,那么这个组织中大部分人的消极就会大大抵消几个人的积极,而使激励效果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产生不利效果。在培训事件中,管理者的初衷是想通过公派一批公务员出国学习,使其素质得到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可是当晋升职务的机会一味地倾向这些在国外进修过的人员,这种对一小部分人的“过度激励”使得没有出国深造经历的公务员感到他们的职务晋升机会很少,不管他们多么努力,也不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和认可。这种激励导向导致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目标感,因而影响到工作情绪,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2.2 不注重个性需求,产生“错位激励”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个组织机构中,不同层次的员工对于激励需求的内容是不同的。任何一项激励措施都不会满足全体员工的心理需求,而只能针对某一部分人,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实施每一项激励措施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它是否与被激励者的需求匹配,从而达到最佳激励效果。否则,很容易产生“错位激励”,即被激励者的需求与对其的激励措施不匹配,从而导致激励效果不明显。因此对员工的需求进行深入地、分层次地认真分析,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激励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在上述的两个事件中,都存在因“错位激励”而使激励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例如培训事件中,对于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年轻公务员,其真正的心理需求是希望能够拥有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在实践中多积累经验,使自己多年来所学的理论得以应用。而公派出国学习的机会,对于他们不过是刚出校门,又进校门;在疗养事件中,对于平日工作兢兢业业、经常加班加点的优秀公务员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同家人团聚的时间,管理者所制订的激励措施,并没有充分考虑被激励者的这一内在心理需求,而是将激励*与职工应享受的待遇作为一种交易,不仅没有达到激励大家继续努力工作的激励效果,反而引起大家的牢*和不满。
出自: http://www.waibaowang.net/kuaiji/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