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30 11:4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7:54
提到古代侠客四字,读者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金庸先生的一系列武侠小说作品。这些作品伴随着70后、80后的校园时光,后来甚至改编成为影视作品,进入更大众的眼中。那么,笔者认为,大家在武侠小说或武侠剧,应该常常都有见到如此情节:一位披蓑戴笠、身佩长剑的翩翩身影,步入深山僻处中一所摇着酒旗的客栈,放下包袱后向店小二潇洒吆喝一句——两斤牛肉一斤酒!抛开金庸小说不谈,就连《水浒传》中的那些绿林好汉们,也是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至此,读者朋友们是否会有所疑惑,为什么古代侠客吃饭时,都是两斤牛肉一斤酒呢?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牛肉。牛作为一种对耕田犁地都大有用处的动物,在古代小农经济的条件背景下,其实是一种非常珍贵、地位极高的动物,并非像现今这般普通。正是因为在小农社会能发挥极大的用处,使得牛成为了古代法律中所规定的不能宰杀的动物之一。
既然牛不能被宰杀,那为何又会成为古代侠客们口中侃侃而言的一道“好菜”呢?原来,这与侠客的身份有所相关。古代侠客们的出现,往往是“路见不平一声吼”,他们所做行为往往是出于“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们有的劫贫济富,有的帮助穷苦百姓,大多是侠义二字当头。这样的他们,行为难免会与朝廷交锋,观念难免会与朝廷不同,且他们活跃于民间,也就难免会成为朝廷关注的对象。
因此,这个“两斤牛肉”的说法,在笔者看来,不能给予太大认同,笔者更倾向于这是小说作者们为了着重描述侠客们的不羁与对朝廷的不服气而描写的一种做法。这样不听从朝廷管教的人物形象,才与“侠客”二字相衬。至于接待他们的店家和为他们上菜的店小二,他们所提供的牛肉,又是否是真牛肉,我们便不可得知了。
其次要说的酒,在我国古代就较为常见了。古人的*人墨客,往往不得小酌一二,再借酒兴抒发诗情等等。我们最为熟悉的,有自称“酒中仙”的诗仙李白,饮酒三盏挥毫泼墨的草圣张旭,以及“诗酒趁年华”的苏轼等等。我们不可否认,酒文化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是有着自己举足轻重的位置。
小说描写中的对“酒”提起,对小说中侠客形象的塑造,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同理,影视拍摄方面亦是如此,其对环境气氛的烘托起更大作用。试想一下,诸多好汉怀抱海碗酒坛、淋漓尽致地畅饮豪言时,岂不为他们的形象添了几多潇洒。毕竟,若教绿林好汉们端着茶碗,小口地抿着茶水,那便多了书生意气,少去豪迈壮志了。
说回“一斤酒”,其实也还是有错误的。在我国古代,肉类按斤称算不错,可酒便不一样了。大家看电视剧时应当也注意到,酒大多都是密封在一个大坛子里头的。因此,卖酒的方式一般是散酒按坛、酒提子计量,以及使用斗、升、角、坛、碗等容量方式来算的,很少见到用秤称量贩卖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7:54
因为古代侠客都非常豪爽,他们平时练武,吃的饭比较多,经常几斤几斤的吃东西。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7:55
因为他们经常练武、打架,就像干重活累活,消耗的体力都比较大,喝酒能壮胆,吃肉能补充体力,吃饱喝足,才更有胜利的把握。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7:56
这是为了突出侠客的性格,行走江湖不拘小节,为人豪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比较有男子气概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7:56
首先明确一点文学作品等同于文人意淫 现实得不到 鼓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然后就可以画饼充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