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从告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4 21: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5:31
聚散,是一个永恒却又伤感的话题。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最近看到朴树的一个视频,他在现场演唱李叔同的《送别》悲不自胜,当场泣不成声。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男人,在众人面前,如此场合,哭成这样,内心藏着怎样的离愁别绪?
高考一过,就到了离别季。同学聚会也到了旺季。大家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临别依依,惺惺相惜,各自奔赴前程,分别虽然伤感,但是毕竟青春作伴,前途无量,再聚首也是容易。
而有些分别,却是从此以后,没有再聚之时。
年少时期一起长大的几个朋友、同学,在人生正值青春辉煌的时候,父亲,或者母亲,分别去世了。在这样的岁数,要说人还很幼稚,毕竟也经历过社会的洗礼,建立了家庭,早一点的也为人父母了。说人完全成熟了,却好像在父母面前仍然像个孩子。而一旦父母不在了,却也不得不一夜之间成熟起来。他们要经历怎样的伤痛?我一直想用文字表达一些慰藉或者关怀,一直未能如愿,我觉得文字在人生的聚散面前,还是太过肤浅。
或许有些别离的伤痛,要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来消化。
小表弟和我说他不愿意去参加同学聚会,他说他不愿意去面对一堆戴着社会人面具的陌生人,他们举办聚会的功利性,目的性太强,互相灌酒,吹水,说段子,各种攀比。
我说,其实这也很正常,大家但是社会人了,同学有些江湖气,风尘气,也在所难免。毕竟都要为三餐在社会上打滚,哪有保持同学纯真的,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对同学还算真诚都已经万幸了是吧。
“心里还是记着他们以前的样子和一颦一笑,现在的他们让我不知所措。”
我有点同情他,“人都是会长大的,也是会变化的,这些很正常,可能你只是还需要时间去接受,接受你们已经长大,已经成熟的事实。”
“道理我都懂,就是没有准备好,心里的坎比较难过。”
是坎难过,还是心难过。我不敢问,选择了沉默。
我知道,这都是他掩饰的借口。他心里藏着一个少年时代最要好的同学,因为疾病已经永远离开。同学的微笑永远定格在了十几岁的青春脸庞,他不去让自己想起,也永远不会去触碰他学生年代的好朋友已经去世的事实,因此他也不会去触碰会让他想起这个事实的人和事情,仿佛这样,那位同学就会永远活着,活在他的回忆里。
他还是难以和从前告别,他还需要时间去消化,消化那些已经回不去的过去。
大家所熟知的台湾女作家,三毛是自杀身亡的。她之前生活在国外,自从她先生荷西意外溺水而亡之后,她也从国外回到台湾,继续从事文学和剧本的创作。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在她先生去世十多年之后,会在一个大家都以为她已经从离别的伤痛走出去了,重新翻开生活的新篇章的时候,却选择了自杀。
或许,经过了这么多年,她以为自己已经可以接受先生去世的事实,但是到最后她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接受不了。
别离竟然是如此沉重。
别让不擅长告别的人去说再见,因为不擅长告别,因而无从告别。
有人的反射弧的确很长很长,他们要用很久很久的时间,才能接受一个亲人的逝去,一段感情的终结,一个时代的落幕,有时候,甚至要消耗他们一生的时间。
那些在还没有准备好就要送走父亲或者母亲的朋友,他们要一夜之间就从稚嫩蜕变到成熟,从无忧无虑变成一家之主,从此之后要完全独立承担家庭所有的责任,他们的心路历程是如何的艰巨复杂?他们看似回归平静的生活,内心的伤痛是否已经痊愈?
《当怪物来敲门》, 是一部西班牙暗黑童话类型的治愈电影,里面的树怪用三个暗含隐喻的故事,交换一个小男孩自己真实的故事。而这个男孩正面临着要和自己的母亲说再见。
他的母亲,要和病魔作斗争,要化疗要忍受痛苦尝试新药。他怕妈妈担心,总装作没事的开心样子,而他妈妈更是强颜欢笑,来给他信心。但是彼此知道,别离的时间就快到了。而他和妈妈互相欺骗,互相安慰的过程很累,很痛苦。他内心害怕失去亲人的恐惧,更大于痛苦,所以他想这一切快点结束,但是这样想,却又觉得愧对母亲。
最后,他在树怪的指引下,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内心,他不想失去妈妈,但他心中知道,如果不放手,妈妈只会被病魔折磨,一直痛苦的活着。电影里用了三个黑暗的童话故事对这种复杂的心路历程进行隐喻,让小男孩一步步去认清自己内心。这部电影就是一个无比写实的心路历程,这是对每一位面临生离死别者的劝导:接受现实吧,接受自己,到了放手的时候,你只能放手。
电影里没有温暖的鸡汤,没有童话的美好结局。人的情感很复杂,有很多层次,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人没办法认清自己的情感,所以没办法走出纠缠,正如三毛,一直回避问题,而不是面对事实,然后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一直堆积,最后时隔多年才爆发,以自杀来终结问题。
人内心生离死别的伤痛,或者只有直面现实,才会被治愈。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有一个情节是林黛玉说聚散 :“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因而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黛玉情感跨越比别人快了一步,很多人觉得黛玉天性冷淡,冷言冷语,在书里还常冷笑。我觉得黛玉不是冷淡,她只是敏感而脆弱。她不是不喜欢聚,只是害怕散,所以宁愿不聚,不聚就不会散,就不会怕了。因为她深知自己很有可能,承受不了离别的痛苦。
宝玉的性情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及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却也无可如何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聚的时候,宝玉是欢天喜地的,散的时候尽管伤感,他也是承受得了的,他不会因为怕散所以不聚,宝玉欣喜的接受聚,也坦然的面对散。
我觉得这是对待聚散最好的态度。
因此,为了让告别不这么难过,我们只能随时在心理上准备着告别,期盼着重逢。正如陈奕迅在《富士山下》里的唱词:“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经典的粤曲《凤阁恩仇未了缘》里,也有一点优美伤感的唱词: “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何处无离散今宵人惜别相会梦魂间我低语慰檀郎轻拭流泪眼………”
人生如朝露,何处无离散。匆匆相聚,默默离散,才是人生的常态。
只是,世界上最大的遗憾不是分别,而是来不及告别,就已经诀别了。最无奈的分别就是明明已经告别了,却无法接受离别。
聚散有时,光阴难逆,只但求分离之前,好好道别一次。
生活,就是不断的告别与重逢;
每一场重逢,都会迎来稍纵即逝的告别;每一次告别,都似等待遥遥无期的重逢。
聚散为人生常态,唯有时时惦念,故人就有如常在眼前。
我的朋友们,尽管离别会流泪,但我愿你,纵然一边流泪,也要学会一边笑着说再见。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
不知道朴树那个时刻,想起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