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3 22: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7:50
“虚静”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周厉王时期的《大克鼎》铭文“冲上厥心,虚静于猷”,是指宗教活动中一种和穆、静寂、虔敬的状态。之后,“虚静”以哲学的形态在先秦被最早提出并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老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说人的心灵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为外界的干扰和私欲的泛起,而使得心灵闭塞,所以必须要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功夫,以回复心灵的空明。冯友兰说:“老子所讲的‘为学’的方法,主要的是‘观’。它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观’要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受情感*的影响,所以说:‘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说,必须保持内心的安静,才能认识事物的*。”
此后,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虚静”思想,认为“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指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就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即排除杂念,物我两忘,保持清心净性的状态,才能真正的认识自然并顺其自然,实现精神的“逍遥游”。先秦哲学领域关于“虚静”说,除了老庄外,另有诸家也讲究虚静。如列子的“静也虚也,得其居矣”,荀子的“虚壹而静”,韩非子的“思虑静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等。可知虚静思想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及体悟天道的哲学思想在当时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