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什么分为祖,宗,帝,像汉高祖,唐太宗,汉武帝?是依据什么分的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3 09:55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15
“祖”和“宗”一般用于庙号,“帝”和“皇”一般用于谥号。
题目中说古代皇帝“分为祖,宗,帝”是不对的,后世称呼某位君主用谥号还是庙号是习惯的问题,例如汉武帝(全称孝武皇帝)同时还是汉世宗,唐太宗同时还是文皇帝(全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由于唐朝之前的皇帝并非人人有庙号,而谥号从武曌开始,字数不断增加,到明清甚至增加到十七字,称呼上有所困难;又因为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庙号者较少,所以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也不称完整的谥号。唐朝以后,由于皇帝有庙号者占绝大多数,所以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补充: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起源于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谥号则为古代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权贵死后,依其生平功过与品德修养,另起称号,以名寓评,是为谥号。根据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考古研究,此风俗约于周穆王前后普及。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再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后期,赐谥权由皇帝包揽,取决于“圣裁”。
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不但未使用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秦朝改用世数,例如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原因是“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
汉朝时期,兼采传承自商朝时期的庙号制度及来自于周朝的谥号制度。初时,汉朝对于庙号仍本着商朝时期的初衷,庙号的给予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并不多。
到了唐朝开始,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因此原始的四种庙号不敷使用,因此逐渐参考谥法订出新的庙号,不过甫开国的前几代君王,其庙号大多仍使用传承自商朝的原始四个庙号。而也是自唐朝以后,庙号在前、谥号在后的连称方式,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盖棺论定的功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15
汉高祖是汉武帝的曾祖父,其它没有关系。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家、战略家、诗人。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6908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16
祖是开国的称为祖,宗是后继者,这是从唐朝开始确立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17
皇帝第一代 第二代的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