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3 11:2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24
1862年,咸丰帝病危,决定宣布继承人,但咸丰帝仅有一子,懿贵妃所生的大阿哥载淳。自己死后,江山必将由载淳来继承,但载淳年纪太小,不过六岁,刚刚开始上学读书,一旦登基,十年八年之内不能亲理国政。由谁来辅佐儿子,代行皇权呢?凭血缘关系,凭才略,首屈一指的人物是恭亲王奕欣。但此时,咸丰帝跟恭亲王奕欣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了。虽然奕欣是载淳的叔叔,又才略非凡,但在咸丰看来,威胁也最大。奕欣不可靠,能不能向肃顺托孤呢?肃顺是自己的亲信,忠心耿耿,但咸丰这对肃顺也不能说一点戒心都没有。咸丰知道,肃顺作为一个远支宗室,他不可能篡权夺位,但肃顺这个人飞扬跋扈,权力欲极强,很可能欺负皇帝年幼,大权独揽,成为“鳌拜第二”,这也是咸丰帝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奕欣、肃顺都不可靠,不用说了,惟一的人选就是懿贵妃了。懿贵妃是载淳的生母,按清朝制度,载淳一旦登基,懿贵妃就将升格为太后,儿子年幼,自然听妈妈的,懿贵妃母以子贵,到时候大权独揽,发号施令,顺理成章。咸丰知道懿贵妃那可不是一个安分守已的人,她已经表现出了对朝政过分的热衷。咸丰帝又担心清朝出现一个吕后甚至武则天,怎么办?
经过几个月的苦思冥想,咸丰帝终于在临终前确立了他身后的权力格局和行政运行*。咸丰帝把太子交给肃顺,然后由其他七位大臣替小皇帝处理国政,当然咸丰帝对肃顺也不是没有防范,他还交给即将成为太后的皇后和懿贵妃一人一个图章,给皇后的图章印文是“御赏”,给懿贵妃的图章印文是“同道堂”。从此以后,肃顺等人拟好了小皇帝的上谕,然后把这个上谕拿到两位太后那里盖章,“御赏”章盖在上面或者叫前面,“同道堂”盖在下面或者叫后面。两位太后盖完章之后,上谕生效,颁发执行。咸丰帝这个安排的用意是拿肃顺来压制奕欣,然后用懿贵妃牵制肃顺,那么谁来制衡懿贵妃呢?这由皇后来完成。因为咸丰帝规定,将来下发的上谕,必须两位太后同时盖章才能生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24
咸丰帝病危之际,肃顺为防止慈禧日后以母后擅权,曾建议咸丰帝仿效汉武帝赐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那拉氏,以免后患。咸丰帝心有不忍,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事后又在无意中透露了风声,从而使慈禧对肃顺等人更加恨之入骨。
咸丰帝临终前,在指定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的同时,又赐给皇后和皇太子载淳(实际上由慈禧掌管)各一枚随身私章“御赏”和“同道堂”,作为皇朝权力的象征以及日后颁发诏谕的信符,试图通过垂帘与辅政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牵制的格局,确保清朝皇权牢牢地掌握在爱新觉罗家族手中。
咸丰帝死后,慈禧与肃顺集团之间围绕最高权力的争斗愈演愈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25
因为慈禧爱揽权,过分热衷权力,不利于大清的基业,还有祖宗规矩是后宫不得干政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25
肃顺虽出身于八旗贵胄,但他对那些庸庸碌碌的满族亲贵却十分看不起,认为这些人除了捞钱以外一无所能。相反,他认为汉人中不乏才识出众者,因而刻意加以结纳和延揽。郭嵩焘、龙湛霖、邓辅纶、尹耕云、高心夔、李篁仙等文士名流,先后被他聘入幕府,时人称作“肃门七子”。在朝廷,他极力举荐陈孚恩、匡源、焦韦占瀛、黄宗汉等汉族*参与政要,并培植为亲信。当清廷倚重的八旗和绿营在太平军打击下不堪一击时,他又竭力主张破除满汉畛域,重用汉人武装抗击太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