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 一个全国百强中学的衰落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3 17: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06:25
如果要问当今国内最强中学是哪一个?自北京四中,*附中,上海汇文等等牛校自然能以其强大的实力逐鹿榜首。但要比比知名度,恐怕这些牛校也得稍逊*,现如今海内最闻名者当属衡水二中。
然而对于广大80后来说,当年最火的中学并非以上诸公,而是我的母校黄冈中学。
十几年前我刚上大学,同学听说我来自湖北省黄冈市,一般都会表情突变,口鼻眼同时扩张,如同遭受电击,半晌才说出下一句:你不会是那个传说中的黄冈中学的吧?
我镇定中带着几分自豪地回答,没错,我就是黄冈中学的学生。
在那个全国人民都靠报纸和电视了解世界的年代,母校的美名却早已传遍全国,对此我表示有点小骄傲。
然而同学接下来的一句话,又让我跌入谷底:我高中时经常做你们那个《黄冈秘卷》,真TM难,听说你们都觉得特简单?
作为一名黄冈的学生,自然清楚那个《黄冈秘卷》的底细,无非是一帮逐利之徒东拼西凑糊弄出来的试题,然后蹭着母校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母校在出版教辅材料上向来谨慎,几代师生勤教苦读攒下的名声,岂能这样糟蹋!然而毕竟影响力太大,外省同学对此深信不疑,想当然地以为《黄冈秘卷》就是出自黄冈中学。
本是李鬼,却借李逵的威名火得不行,全国各地学子对黄冈中学的仰慕竟是来自一份冒牌获,真是很荒诞!
在黄冈市这样一个中部地区的经济欠佳地级市,黄冈中学却能逆势崛起,完全得益于当地人民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和学校百年来勤勉进取的精神,以及对历史机遇的把握。
中国应试教育的终极之战就是高考,高考成绩就是检验一切的试金石。然而实事求是地说,这么多年来, 黄冈中学的高考成绩在全省并不是最顶尖的,能进八强就不错了 。HZ中学上一次出高考状元还是三十多年前。
那么黄冈中学为何还能蜚声中外?
1990年,来自黄冈中学的两名高三学生摘得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银牌,举国为之轰动。其中金牌的获得者已经是二度折桂,高二时就拿过一次,真可谓不世出的天才。那时中国也就参加过两届体育奥运会,一枚金牌就足以让全国人民激动万分。
此前的黄冈中学因地处偏狭,一向被视为乡镇中学。借此良机,黄冈中学杀入了全国重点中学的行列,并在以后十数年里,摸索出了一套培养国际竞赛尖子的方法和制度,先后数次为国家在数理化奥赛上摘金夺银。
母校以贫弱的师资屡屡创造奇迹,不能不让国内教育界刮目相看。可以说是奥赛金牌开启了母校的崛起之路。
借着黄冈中学的光,黄冈成了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凡是沾了这两个字的教辅,一卖就火。当年我的校长戏称, 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广东不知道钱少,不到黄冈不知道高考。
到2000年,黄冈中学已成为影响高考命题风向的重要力量,我亲眼所见,连著名的*附中都要借鉴她的试卷。
《左传》上说,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2014年起,国家教委规定不再把奥赛获奖作为保送大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奥赛成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倍受关注。与此同时,全国高考改革逐年深入,各省经常自主命题,黄冈中学在高考命题上的影响力现在也被慢慢削弱。更有甚者,现在一线城市家境优越的学生完全有能力直接超过高考,去申请国外名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高考已经沦落为选项之一,再也不是必经的独木桥。
比如奶茶MM的母校,江苏省首屈一指的名校南京外国语学校,其毕业生只有一小半就读国内高校。
在奥赛和高考的光环褪色的同时,黄冈中学的内外环境也趋于恶化。
生源
对于中学来说,优质生源的重要性无与伦比,简直就是生命线。过去,为了保证生源,黄冈市教委硬性规定,把全市小升初,初升高统考成绩最好的学生划入黄冈中学的初中和高中。
平心而论,这种强行掐尖式的录取对其他学校来说是不公平的。在强调公平公正的现代社会,每个学校不论师资强弱,宁可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打败,也不愿像庶子一样被*歧视,天生就低人一等。
于是上有*下有对策,黄冈市下属各区县的中学也开始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每年高中录取之前就把尖子生截留下来,打家乡牌、优惠牌,以各种优厚条件吸引他们到县一中就读。甚至连省城武汉的一些重点中学也伸手到黄冈来抢学生。
优质生源就这样慢慢流失。
在我上中学之前,黄冈中学招生就有这样的潜规则:比如一届招200人,其中只有100左右是考上来的。另一半分数不够的,则可以通过找关系、交赞助费的方式获得录取资格。交多少数视离录取线的分数不等,2000年以前是从三千到几万,那年代可不是个小数。究其原因,还是经费不足吧,你能想像北京四中靠交钱就能进去吗?
这样的现状自然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刻上负面阴影,也让学校的声誉大打折扣。
内外煎*之下,黄冈中学的生源质量日趋下降。
师资
师资者,师和资也。黄冈本身是个穷地方,仅有一点资源也被周边的武汉吸得差不多。优秀的教师稍有点成长,就被高薪聘到武汉,甚至远走北上广。黄冈中学的招牌倒是为他们的求职加分不少。
在我上学的时候,由于经费不足,黄冈中学的老师虽有盛名,却难掩生活的窘迫,很多老师的工资都不能全额发放。
拮据的经济条件也催生了一些恶习,有些老师平时借机向有钱有权的学生家长提要求,用车、用钱、解决家属就业等等不一而足。我家里当时还有点小权,也免不了要给老师们帮忙。后来母亲告诉我,中学六年接触过无数老师,唯有高中班主任一人没有索要过好处。
从过去到现在,经费短缺一直是制约母校发展的一套枷锁。后来我到北京工作生活,看着牛校那富丽堂皇的硬件设施,以及动辄远赴欧美的交流活动,深深觉得母校是在以小米加步*同飞机大炮战斗。
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人才和资源都拼命向一二线城市集中,内地中学的没落不可避免。但有人会问,为什么衡水二中同为穷校,却能崛起?
对比衡中,这正是我想感谢母校的地方。
一说起黄冈或衡水,大家都会想到”法西斯“式的管理和玩命的苦读。但作为一个在黄冈中学读过六年书的人,我绝不承认母校是应试教育的忠实执行者。恰恰相反,母校在教书育人方面,是少有的有底线的学校。
历任校领导都坚持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路,从来没有把学生当成考高分的机器。学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还坚持举办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不少名师亲自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将知识动用于实际;或举办论坛,让学生畅晓天下大事和未来趋势。即便到了高考冲刺阶段,学生也不会一周只休半天。
在日趋功利的今天,黄冈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仍然坚守信念,对学生的未来高度负责,难能可贵。
母校走下神坛,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在我看来,一个学校,首先要做好的是教书育人,至于是不是百强,有没有盛名,都是身外之物。黄冈中学永远是黄冈学子的骄傲,永远是他们*成才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