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3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23:10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你关灯或者关闭手电筒后,光去哪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光的本质,以及它究竟是怎么诞生的。
光是什么?
牛顿作为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在力学和光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认为光的本质是一种微粒,因为他曾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了7种颜色。
但当时的主流科学家,是惠更斯和胡克等人,他们认为光是一种波而不是微粒,所以牛顿关于微粒说的论文,并没有被刊登在皇家学会会报上,微粒说后来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牛顿在力学上的巨大贡献带来的巨大声誉。
但物理学最后总是一门实验学科,光的本质就是是粒子还是波,最终都要靠实验来证明
1801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做了一个“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形成的明暗干涉条纹,意味着光并不是微粒,也不是和声波一样的纵波,而是一种横波,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光的偏振现象。
1873年,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论电和磁》,其内将数学和物理高度统一,证明了光的本质上也是一种电磁波,且真空光速度等于电磁波的传递速度,其内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用四个方程,描述了电,磁,磁生电,电生磁,将物理学和数学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针对之前的波动性 ,以及新发现的光电效应,指出光应该是一种具备波粒二象性的物质,也就是后来的“光量子”学说,该学说最后认为,光子的运动轨迹是呈周期性的波。
那么光子是怎么诞生的?
广义上来说,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在“发光”,但细究起来,能被人类肉眼接收到的可见光,主要诞生于电子能级跃迁过程中。
简单来说如果你有一个手电筒,那么通电加热灯丝的一瞬间,组成灯丝的原子中的电子,就会吸收能量从而跃迁到高能级,然后再回落到低等级,此时原子就会发出一个光子。当大量电子同时重复“一高一低”过程时,大批光子就会从手电筒里跑出来。
对速度高达每秒三十万公里的光子来说,逃逸速度仅为11.2km/s的地球,是个很小的地方,因此在你打开手电筒的一瞬间,“第一个光子”其实就已经离开地球了,两秒钟不到的时间,它就能飞过月球。
但我们很难想象光子的世界,因为在我们看来手电筒的光在十几米外就散*,虽然这其中也有空气衍射的“功劳”,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类的肉眼太落后了。
所以当手电筒关闭之后,在关闭前一秒时飞出去的光子,在瞬间就会到达30万公里之外,在人的眼睛完全捕捉不到光子飞行轨迹的情况下,我们看到手电筒关闭的一瞬间,光子就都消失了,但事实上它们并没有消失。
理论上来说,手电筒发出的海量光子,总是会有一小部分跑出地球飞向宇宙深处的,因此如果外星文明的光子收集能力十分强大,那么它们是可以收到手电筒发出的光子的一部分的。
我们看到的物体也好,看到的光也罢,都是直接飞进,或者间接折射进人的眼睛里的,所以“看见”这个过程,更多是因为有物质在反射光子,而在物质密度极其极低的太空中,基本没有物质在反射光子,所以我们如果在太空中开手电筒的话,手电筒的光子会笔直地向前飞,而不会像在地球上一样散射开来照亮四周。
总结
光子是我们宇宙中最忠诚的信息传递者,它从诞生开始就带着信息以光速飞奔,理论上来说,如果6500万光年外有外星文明,且它们的科技极度发达,那么他们可以用望远镜看到,恐龙正在灭绝。
所以说手电筒关闭之后,“那一群光子”并不会完全消失,总会有一些“漏网之鱼”,携带信息继续在宇宙中飞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0:28
光子一般都会被大气当中的尘埃粒子吸收掉,最终被大气同化掉,这是由于光子本身的结构决定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2:02
手电筒关了之后,光子就直接回到了自然界,手电筒不发光之后对光子就没有吸引力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3:54
手电筒关闭之后,本身的光子都随着大气中的灰尘吸入内部的结构当中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6:02
手电筒关了以后,光就到了宇宙里了。它飞得很快的,可以让自己快速到达宇宙里,这是特别爽的吧,相当的厉害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