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1 22: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9 20:15
中国*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多个古陆核或多个陆块拼合而成的复合*。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核形成及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镶合时期、中新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表3-2-1)(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其中,1000Ma前形成了超级*(Rodinia),中国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就是从超级*的裂解开始的。
一、古板块活动与中国古*镶合时期
超级*(Rodinia)在南华纪时期(约750Ma)开始*,元古宙大洋逐渐发育。震旦纪—早寒武世为大洋扩张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陆块与印度、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等陆块一样,进入了全球古陆*离散阶段。晚古生代是联合古陆与泛太平洋形成的时代。**离散的时期也是无脊椎动物数目增多的时期。
(一)南华—震旦纪构造演化
形成不久的中国古陆块,经“兴凯地裂运动”发生解体,形成许多小洋盆和微陆块,并使陆块边缘复杂化。小块体间相距不远,为有限分离,之间发育有南天山洋、祁连洋、秦岭洋和阿尔金海槽。
表3-2-1 中国地质构造演化与主要地质事件简表
注: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
(二)早古生代构造演化
寒武纪时海侵达到高峰,同时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生物孕育时期,导致寒武纪初生物大爆发。奥陶—志留纪开始了加里东运动,各板块又一次发生汇聚。经过这次汇聚作用,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与其间隔的佳木斯、松嫩等微陆块、地块群至此有可能已联为一体。
寒武纪(550Ma)时各分散陆块几乎都处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区,大致格局与震旦纪相同。中国寒武纪稳定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主要分布于华北、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在扬子地区都有蒸发岩沉积。
奥陶系早期继承了寒武纪构造格局,海陆分布范围基本保持一致,稳定、活动和过渡型沉积组合的空间展布也未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华北为陆表海碳酸岩沉积,塔里木和喜马拉雅—滇西地区以稳定类型的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扬子以碳酸盐岩和泥岩沉积为主。同一时期,西准噶尔洋、北天山洋张开。
加里东阶段晚期,华北与柴达木碰撞,扬子与华夏完成对接。华南地区大部分为遭受剥蚀的古陆,到志留纪末,除钦防海槽外华南洋大部关闭。华北区志留系沉积仅在边缘地区发育。兴蒙古海槽为半深海活动型沉积;北秦岭成为华北陆块南侧陆缘海;志留纪末南、北祁连相继褶皱,华北与柴达木拼合。塔里木在志留纪继承了奥陶纪末东低西高的构造面貌,主要为一套稳定型滨浅海碎屑岩沉积。扬子陆块志留纪时,浅水台地仅限于龙女寺一乐山隆起及其边缘黔北一带,并向东南沟通了湘中海槽,此时的扬子海也变成为正常浅海。
经加里东运动阿尔金、祁连—西秦岭洋已封闭,塔里木、华北、扬子板块相连。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间的华南裂谷海盆这时形成了一条重要的造山带。
(三)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晚古生代早期,古亚洲洋中西部和中国西南部古特提斯洋的强烈扩张,全国处于“西开东合”态势。约在石炭—二叠纪时昆南、金沙江、澜沧江洋盆打开,扬子陆块西南缘大范围裂解,中国西南部出现4个中小型洋盆。但西伯利亚板块佳木斯、松嫩微板块与华北、扬子、华夏等古板块的东部仍连为一体。全国地势总体西高东低、海水向东浸漫,但洋壳未能扩及额尔古纳、喜桂图和东秦岭、大别地区。
在稳定陆块上,泥盆系主要分布在华南和塔里木,华北主体缺失泥盆系底层。石炭系较泥盆系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华北、华南和塔里木仍为稳定型沉积;而天山—兴安地区、川西—滇西地区和昆仑—秦岭地区多属活动型沉积。
晚石炭世曾经是滨海的塔里木和华北地区,在二叠纪逐步转为巨大的内陆开阔盆地。并且,东西准噶尔和塔里木联为一体,海水逐渐从中亚、蒙古、华北—祁连—塔里木退却。华北、柴达木自二叠纪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北缘发生过挤压作用,南缘秦岭海槽继续存在。*—滇西地区,继晚石炭世沉积的含砾泥砂质冰水沉积之后,又形成了开阔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海,属于冈瓦纳*陆棚海一部分。
华南从下二叠统中段的栖霞中期起,发生地史上最大的海侵。早二叠世末扬子西缘康滇古陆两侧发生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和全区的海退。华南地区自西而东分为三个不同的沉积相区,上扬子浅海仍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东南区的华夏、云开、武夷等隆起上升为陆,形成大面积的碎屑岩充填沉积;在西南区的滇黔桂裂陷区,主要为盆地硅质岩沉积。
(四)印支阶段构造演化
印支期为古板块演化阶段与现代板块演化阶段的过渡时期,扬子与北方陆块的拼接,中国东部连成一片*,松潘—甘孜海槽褶返,亚洲*向南增生扩展,迫使海水退至新生的特提斯洋及毗邻地区。
二、中晚中生代以来现代板块活动
古生代至印支期形成的欧亚板块,东接古太平洋板块,西以班公错—怒江洋与冈底斯—印度板块相隔。中生代中期以来,三叠纪形成的特提斯洋从西向东扩张,再次将塔里木与扬子分开,并使扬子沿华北—柴达木南缘逐步向东南推移。华北自侏罗、白垩纪开始,发育了郯庐、汾—渭等北东向断陷系统。
(一)侏罗纪—早白垩世*伸展
侏罗纪至早白垩纪是中国*裂谷作用、断陷作用发育阶段,*处于伸展状态。我国广泛发育侏罗至白垩纪断陷,并形成了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等大型内陆坳陷。晚侏罗世,松辽地区形成*裂谷,并在白垩纪发展成大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在东南沿海的浙、闽、粤地区和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形成陆内断陷和火山喷发。
(二)晚白垩世以来的*会聚和现代盆山格局形成
中国晚白垩世,雅鲁藏布江带碰撞、青藏高原开始隆升;太平洋板块与库拉板块之间的洋脊向北北西迁移,并以低角度倾没于亚洲东部之下。新近纪时,菲律宾海板块在台东拼贴,台湾强烈造山,华夏陆块南部裂解,形成了南海海盆。
西部由于印度陆块向北作陆内俯冲,青藏高原、昆仑山、天山、阿尔金山迅速隆升。在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从古近纪开始形成纵贯中国东部的早第三纪裂谷系,裂谷系东北的依兰—伊通延伸到渤海湾、江汉。新近纪转为区域性坳陷沉积建造,其东的黄海—东海—南海边缘海地区,古近纪构造与渤海湾裂谷盆地基本相同,新近纪才转为海陆交互相—海相沉积。
第四纪,西部受印度板块碰撞、东部受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的转向,并间歇性向中国东部俯冲,导致中国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特征。中国西部在挤压作用下,山体崛起、逆冲推覆向前陆盆地发展,盆地萎缩;中国东部以拉张为主,盆地下沉;中部地区处于中等抬升阶段,形成高原。
三、主要构造单元中发育的盆地
(一)华北克拉通
范围为华北克拉通及其残留陆缘,主要包括古生代华北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代发展起来的鄂尔多斯及其周缘盆地群、北黄海盆地、渤海湾盆地、南华北盆地群、河西走廊盆地群、阿拉善盆地群和华北克拉通北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其北界以华北北缘断裂带与东北—兴蒙区为邻,西北以阿尔金断裂带中东段与塔里木克拉通相邻,西南以北祁连断裂带、南侧以商南—牟平断裂带与柴达木—祁连山—秦岭—大别带相隔,东南以嘉山—响水断裂带与边缘海区分隔。
克拉通内在地质演化过程中,主要形成了古生代华北克拉通盆地,中新生代鄂尔多斯及其周缘盆地群、北黄海盆地、渤海湾盆地、南华北盆地群、河西走廊盆地群、阿拉善盆地群和华北克拉通北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
(二)塔里木克拉通
北界以南天山断裂带与天山—北山带相隔,南界以阿尔金断裂带与柴—祁—秦—大别带和华南克拉通相隔,西部延出国境线。克拉通内主要发育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及其周缘的焉耆、大尤尔都斯、库米什、托云、塔什库尔干、索尔库里、敦煌等中新生代盆地。
(三)扬子—华南克拉通
其北西界以康西瓦断裂、阿尔金断裂西段与塔里木克拉通相邻,北界大致以木孜塔格—阿尼玛卿断裂、玛沁—略阳断裂、洋县—城口—房县断裂、襄樊—广济断裂及北东侧以郯庐断裂南段与柴—祁—秦—大别带分界,北东侧以郯庐断裂、嘉山—响水断裂与华北克拉通为界,东部至东海与边缘海区相邻,南西及西侧以金沙江—红河板块结合带为界与青藏造山带相邻,南界与南东界至南海和东海陆架区与边缘海区为邻。克拉通内主要发育为扬子克拉通盆地、华夏克拉通盆地及其周缘盆地群。如四川盆地、江汉盆地、苏北盆地、鄱阳盆地、百色盆地、十万大山盆地、三水盆地、雷琼盆地、南黄海盆地、楚雄盆地等。
(四)天山—北山造山带
南侧西段以南天山断裂带、南侧东段以依林哈别尔尕断裂与塔里木克拉通分界,其北侧、北西侧及北东侧以国境线为界。造山带内主要有准噶尔及其周缘的吐哈、三塘湖、柴窝堡、伊宁、布尔津、福海等盆地;北山盆地群,主要有中口子—黑账房、扎格高脑、黑鹰山、公婆泉等盆地。
(五)东北—兴蒙造山带
其南侧以华北北缘断裂与华北克拉通分界,东南侧以嘉山—响水断裂与华南克拉通为界,西侧、北侧和东侧以国境线为界。造山带内主要发育松辽盆地、海拉尔、二连、大杨树、漠河、鸡西、勃利、三江等盆地。
(六)柴—祁—秦—大别带
南界大致以木孜塔格—阿尼玛卿断裂、玛沁—略阳断裂、洋县—城口—房县断裂、襄樊—广济断裂及东侧以郯庐断裂南段与华南克拉通分界,西北侧以阿尔金断裂带与塔里木克拉通分界,北侧以北祁连断裂带、商南—牟平断裂带与华北克拉通分界。带内主要发育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及其周缘盆地、库木库里盆地和秦岭—大别带内的盆地。
(七)青藏造山带
其北界以昆仑南缘断裂带、东界以红河断裂带与华南克拉通分界,西北以阿尔金断裂带西段与塔里木克拉通分界,南界为国境线。带内发育有羌塘、措勤、比如等海相沉积盆地,伦坡拉、可可西里等陆相沉积盆地。
(八)东海南海海域
范围包括我国东海和南海全部海域,其西侧、北侧与华南克拉通为邻。包括、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台西、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琼东南、北部湾、莺歌海、中建南、万安、曾母、北康等20多个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