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心——自欺的结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1 14: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9:58
耳目心——自欺的结局
幽壑
“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这就是说,耳朵习惯了听好话,喜欢阿谀奉承而讨厌直言不讳;眼睛已经习惯了讨好行为,喜欢柔和顺从而讨厌刚正耿直;心已经习惯了良好的自我感觉,因此喜欢顺从而讨厌违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的耳朵、眼睛、内心往往容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自欺”。事实证明也是这样。
——耳听夸单位、夸自己、夸孩子,夸政绩、夸能耐、夸孝敬……虽然所“夸”不属实,也自然高兴得“心花怒放”。善夸者便极尽“口才”,随之“身价倍增”;善听者“飘飘欲仙”,于是“香臭不分”。长此以往,社会这个大“杂烩”便诞生了“说客”、“夸客”、“捧客”,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鱼目混珠。于是,产生了“政绩靠吹,好人靠捧”的不良风气,社会、团体、家庭、个人便走进“失真”的领地。仔细想来,作为人,都要面子,谁不愿“听好话”?,尽管“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谁会听进去?
——目视好看的、柔顺的、跟班的,则往往形成习惯,思维定势:这样的人总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尽管“好看”背后是阴毒,“柔顺”之心是固执,“跟班”之下是“背叛”,无法从表象全然看出“庐山真面目”,因为“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于是,我们看到的常常是“窝里斗”、“美人计”、“亲相残”、“友相离”。这都是眼睛惹的错,也是一般人容易走进的“陷阱”,很难拔出的“泥淖”。认真思索,人之为人,就难与“刺头儿、疏远者、丑陋者”为伍!若真非如此,那就炼成了“火眼金睛”!
——心存自以为是、不容置疑、一意孤行、心气浮燥,这是人的“通病”。其根源来自“闭关自守、孤陋寡闻、我行我是”。因此,凡事都用自己的标准判别。如此“刚愎自用、好高骛远”,必导致“想当然”地排除“异类”。于是,违己意志者“黜”,随声附和者“纳”。长此以往,下属、同僚、朋友便“是是是、行行行”地惟命是从,等到铸成大错,悔之已晚。君子虽然“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但面对如此“心思”,他注定不“假舆马、假舟楫”,也不会“致千里、绝江河”,谁还会忠诚地献计献策、推陈出新?
“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心想事成;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远瞩;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耳听八方”。 人的一生,谁不渴望一帆风顺?谁会愿意坎坎坷坷?实践证明:风雨兼程、磕磕绊绊皆因为习惯于“所闻、所见、所是”。因此,万事不随意,继而窘迫临、穷途潦倒至,“见了棺材就落泪,撞了南墙想回头”!
——商海,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几度沧桑几度险,凡成功者无不是“劫后余生”。想必事前,劝阻者不乏其人,幽怨哀婉者屡见不鲜。然而,正是因为驾驭不了“自我”的内心,毅然挥袖而去,遍尝了酸甜苦辣,饱经了风雨历程,悻悻者沮丧而归。尽管不乏梦想成真的“幸运儿”,那也是百里挑一,凤毛麟角啊。闯关东的汉子们,有几个淘得一桶金,满载而归?走西口的小伙子,有几个成就了“乔家大院”的辉煌?下南洋的男人们,有几个变成李嘉诚似的富豪?屈指可数矣!
——政坛,入坛、行坛、攀坛,必然经历“从头越、露峥嵘、青云上”的诸多阶段,期间往往伴随跌宕起伏。于是,我们听到不少“旁观者”劝诫之言,诸如“官场如履薄冰,非小心翼翼不可”;“伴君如伴虎,非事事*不行”;“不是那块玉,休雕他山石”……然而,人往往对此熟视无睹,置之度外,在权力的路上总是“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不知道“顺其自然,达人知命”,其结果,或郁郁寡欢,或疲于奔命,或身陷囹圄,这是听不得“忠言逆耳”的咎由自取!
——职场,学无止境、事无止境,入“世”就要大有作为、建功立业,这是儒家“导航”的结果。于是,不少人“善始者实繁”,雄心勃起;“克终者盖寡”,失败而止。何以如此?大凡只因“心比天高”,喜幻想、梦想,脱离现实者居多。亦或是违背规律,妄想一步登天式加速度“拔苗助长”,必然事与愿违“命比纸薄”。想必这样的思路与做法规劝者有之,然,听不进、看不明,一意孤行。“职场多少做事者,从来都是步步行”。机遇与挑战同在,困顿与逆境并行,善听者少曲折,善纳者绝困境,善借者不窘迫!
——爱河,听觉、视觉、心觉,往往是最大的“忌讳”。视觉被绰约的外表遮蔽;听觉被娓娓的音色痴迷;心觉被无形的魔力牵引。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几多爱恨悲剧,多少凄婉故事。之所以这样的“剧本”常常上演,皆因为坠入爱河的痴男靓女“智商”低下,模糊了“视觉”,失却了“听觉”,混沌了“心觉”。正所谓“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啊。人道是:哪个少女不怀春,多少帅哥不钟情?英雄还难过美人关呐!因此,这样的“进行时”,往往是“无花果”,因为爱情是婚姻的前奏,但婚姻又是爱情的坟墓!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为众所周知。不论三教九流、各行各业,芸芸众生,之所以这样,皆因阅历不深使之浅薄,经验不富使之无知。古人云:“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人的年龄大小,决定见多识广——孩提岁月,唯知贪玩;志学之年,只知本本;弱冠之年;意气用事;壮室之年,方知而立;不惑之年,世事洞明;知非之年,才见天高;花甲之年,始见而顺。由此可见,从孩提时的“无知”到花甲时的“耳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意气风发,感情用事”,往往生发在“不惑”之前。这一阶段,凡事不用“慧心”分析,不用“慧耳”聆听,不用“慧眼”洞察,往往被假象迷惑,被巧言欺骗,坐井观天,圉于狭隘,“耳习于所闻,目习于所见,心习于所是”,于是,赔尽了年华,贻误了青春,撞到了南墙,见证了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