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1 20: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12:57
——感受三畅的“都梁十景”散文的艺术魅力
家兄三畅近年来相继在国内一些报刊发表的“都梁十景”系列散文,是继他“农事吟”系列之后,又一组上乘之作。日前,我又系统地研读了一次,觉得有一些心得体会积存胸臆,颇有不吐不快的冲动,于是不揣浅陋,也不避溢美之嫌,姑妄言之。
实话实说,所谓“都梁十景”,虽然曾经被历代先贤极力推崇和热情讴歌,留下不少传世的诗词佳作,可是在现如今“道行”浅薄的我辈眼里,无论龙潭夜雨、渠渡晴岚,还是古山瀑布或济川回舟之类,都不过一些平淡无奇甚至视为“腐朽”不经的场所,任怎样去观摩揣度都激发不出雅兴来。然而,三畅却颇具视“腐朽”为神奇的慧眼,正如他在《法相洞天多斯文》中所说,“并没有因‘司空见惯’而麻木不仁,而是每过一次,都觉得有一种历史感轻拂心房,有一种禅意扣击心魄,有一种文化的雨露滋润心田。”从而将一幅幅神奇的画图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前人描摹吟咏过的艺术形态上再度创作,最忌人云亦云或拾人牙慧缺乏新意。三畅的这一系列散文,不仅以深厚的文化、艺术功底,准确领会、通俗晓畅地诠释了前人艺术创作的意象和主旨,而且能独辟幽径,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重新塑造出生动、神奇的艺术形象。
《龙潭夜雨》是系列散文的开山之作,艺术感染力也堪称开作者此类文字之先河,姑节录数语,领略其意趣——
……王昌龄的《龙潭夜雨》是这样的:“寒声殊足渥桑田,/叵耐中宵小洞天。/纵使岩霖无用处,/老龙未肯偃鳞眠。/”原来,“龙潭夜雨”也是旧时“都梁十景”之一,相传有龙潜于平溪江汇入资水处的深潭中,夜间风起,声如骤雨,疑为龙在做法降雨。
我轻吟着这首诗,和唐君弓身进入“小洞天”。里面还较宽敞,洞顶有一人多高。我徘徊于这“小洞天”里,很感慨古人的闲情逸致,居然呆在洞里听雨,一直听到“中宵”。那该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也许,那一夜真的下雨,是春雨。春雨潇潇,不大也不小,打在洞边的树叶上,沙沙有声;落在茫茫江面上,融融作响。江水是涨了的,水波撞击着崖壁,一卟一卟,有如龙吟。于是听雨者在洞内呆不下了,就走出洞来。却见夜色沉沉,了无边际,亦觉冷风啸啸,寒意料峭,洞前崖下的“龙吟”声也更响更急。“彻夜淋铃听雨声,寒潭顿觉碧波深”(宋·陈与义《龙潭夜雨》句)啊。于是,一种身在何处、家在何方的伤感斜雨般袭来。正不知何去何从,忽有风把咚咚的木鱼声导来,知道是崖壁后面龙潭寺的僧人还在诵经。伤感者遂顿时为之一激灵,顿时豁然清醒,身也有了立足感,心也有了归属感,身心与夜雨,与潜龙,相融相合,灵犀相通。这时候,眼睛自然清亮起来,似乎还看见亮光闪烁。是的呢,真有亮光闪烁呢。那是一艘夜行船,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桅灯虽微,却也能划破暗夜的屏障,让梢公耳聪目明,绕礁避险,使船平安抵达归属……或许,有乘客知道龙潭到了,也吟起读过的咏龙潭的诗来。“访胜松根石罅中,/洞门深锁只闻钟。/老僧出定凭虚阁,/看尽浮云几万重。”(明·江苏吴县陈鎏《龙潭》其一)是的,此诗虽不很合此时情景,却也能帮听雨者扫开阴霾浮云,助其豁达,增其逸兴。……
读着这优美的文字,宁不为作者浮想联翩、思接千里的艺术感悟力拍案叫绝?而这类奇思妙想,在系列散文中比比皆是,如一颗颗艺术明珠,赋予人以轻拂心房的历史感、叩击心扉的禅意、滋润心田的文化雨露。
在《渠渡晴岚》中,面对一座残破的古庙,一座摇摇欲坠的石桥,作者匠心独运,为我们勾勒出春天的早晨、夏日的傍晚、雨后的秋日等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晴岚图”,又引领我们进入“神奇”的境界:
……你看,我想象出的景象的灵魂总是渠渡庙。这可是有道理可说的。试想想,渠渡庙周围的景况,山呀、田野呀、小桥流水呀,哪里没有?而“晴岚”,哪里又生不出来?又何以“渠渡晴岚”是“都梁十景”之一景,其他地方的“晴岚”又名不见经传?难道不是因为这里有一座渠渡庙?庙,不管里面供奉的是什么神灵,它总是人们的心灵归宿之地,总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之所。有了庙,雾岚就是美的化身,没有庙,雾岚就是乌烟瘴气。——而且只能是庙宇,是穷人的茅舍或富人的府宅都不行。谓予不信,请看看古代文人咏“渠渡晴岚”的名句。“欲向渠流寻渡口,灵幢袅袅拂晴岚”,这是唐人王昌龄的;“岚光旦夕藏钟鼓,仿佛灵祠对小桥”,这则是宋人陈与义的。“野店青帘接,荒祠银榜横”,这是清人潘应斗的。是啊,是“灵幢”“灵祠”“荒祠”给了晴岚以灵气,给了山水以灵魂,乃至化腐朽而为神奇。
作者还“神奇”地上演着“穿越剧”,在《宣风雪霁》中,与时为游击使后为南宋“理宗”皇帝的赵昀进行心灵沟通,探讨题写“宣风雪霁”匾额的心路历程:当伫立宣风楼上,环视四围,大地被冰雪覆盖又被煌煌太阳照耀,“寒光中蕴暖流,朔风里藏煦意”,被古城四面的山岚簇拥着,“新鲜感豪迈感油然而生,心情也变得既平和又宽容起来”,乾坤朗朗,天地和洽,人处其间,舒心惬意;田野里,则隐约可见有农人活动,小径上有狗们、牛犊们在撒欢,资江上白帆点点,呈现一副“雪后乐业”巨画;眼皮底下是鳞次栉比的民居……即给人的印象是“世界大同”,因而有一种平和感以及世界太平的欣慰感;而渠水中嬉戏的铜鹅、两岸上挑水、洗衣的子民,给整座小城传递着一种升平的气息,营造着一种谐和的氛围,于是——
作为宋皇室成员的赵昀,自然是希望偏安江南的赵家王朝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在宣风楼上看到的景象,应是与自己的心意相符的',于是定然会吆喝手下的人“拿文房四宝来”,然后在侍婢捧着的火炉里暖一暖手,略一思索,然后铁笔银钩,“宣风雪霁”一气呵成,或许还是徽宗赵佶的“瘦金体”。然后“宣风雪霁”就制成牌匾挂到了楼额上。
作者在驰骋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造型的同时,对这些形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倾注了一位热爱生活、迷恋家园赤子的满怀柔情,演绎过程中,亦庄亦谐,相映成趣。在《法相洞天多斯文》中,描述摩崖石刻后有一段文字:“……这是金刚经的两段偈语,镌刻于宋开禧三年(1207),书者是当时武冈州的州幕吴中。从警戒净化人们心灵这一角度来说,吴中真是功莫大焉。人们从州城(后来是县城)到这城郊的风景胜地来游览观光,一进入‘景区’,就会看到这一方石刻,由是有些人潜藏在心底的对自然和他人的轻佻,就该会收敛一些的。我是个佛盲,但即使只从字面上理解,八句偈语也能振聋发聩,让我有所畏惧,让我为人整肃,不敢妄为。”字里行间,莫不折射出作者端庄而淳朴的心灵!
而《渠渡晴岚》中,作者表白:“须申明的是,我绝不是鼓吹修庙。我只是说,世上任何事物,都是不应该缺了那种类似灵祠、灵幡一类的东西的。”则给人以哲理的警醒。至于在《龙潭夜雨》中说到景物不再时,笔调变了:“虽说‘世易时移’,这龙潭的自然景观,应与王昌龄时代、与陈与义时代、与陈鎏时代基本相同的,只是人变了,不把‘景’当做‘景’了,或者,没有心情来赏这种景了。偌大的中国,旧时有多少‘八景’‘十景’,而今都道‘风光不再’,庶几皆是这个原因吧。”透视出作者对当今人们缺乏保护风景名胜意识的愤懑和人们文化品位今不如昔的忧思。在《云山晴晓》中,说到厉以宁教授赋云山的诗赋时写道:“厉先生游遍名山大川,他又把云山和匡庐作了比较,认为‘遣闲’莫如到云山,作为经济学家,他大概算了‘经济账’的。”欣喜、佩之余不忘幽厉教授一默。在描写渠渡庙时,“大门左首边门的门楣上,三个雕像毁掉了,但它们当年靠在墙上留下的印痕还在。而右首边门的门楣上,居然还岌岌可危地立着三尊雕像,他们还在尽职尽责地坚守岗位,大有‘人在阵地在’悲壮感。”教人忍俊不禁之余,还会发出莫奈其何的沉吟。
总之,读都梁十景系列散文,不仅是一种美妙、神奇的艺术享受和心灵的陶冶,增进着人们对有着壮美山河与丰富文化底蕴家乡的自豪感,也是一次对作者的体悟,让我们更全面了解了一位纯文学作家执著的追求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